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2020-06-13 19:36:44| 来源:中国网·美丽射阳|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今天,小编邀大家一起邂逅射阳的“非遗”之美。射阳农民画,大部分展示了人民生产劳作的精神面貌、

  中国网·美丽射阳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由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立,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旨在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今天,小编邀大家一起邂逅射阳的“非遗”之美。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1

  农民画 (省级)

  射阳农民画,大部分展示了人民生产劳作的精神面貌、表达了祈愿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乡土气息。作品创作饱含了农民们淳朴的思想感情,借鉴了壁画、版画、年画、剪纸等形式并融入了现代创作思维,通过农民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独具特色的构图、独具情感的作色和精雕细琢不断的描绘修整,使得作品思想立意与时俱进、构图饱满别具一格,色彩艳丽不失沉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人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求、所想,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达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1993年射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8年获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射阳农民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2

  草编技艺(省级)

  草编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技艺之一,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草编残片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草编技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礼仪、祭祀、尊卑及民间习俗研究等都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影响。而江苏北部沿海海涂型湿地,气候温润无污染,盛产芦苇、蒲草、三角草等,为草编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原、辅材料,两千多年前,草编技艺就已根植于盐阜地区。射阳是移民地区,吴楚文化、巴蜀文化在此交汇,也让草编在这里集聚起丰富的历史人文土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射阳人的眼中,射阳的滩涂长着大量的芦苇和蒲草,老一辈的人都是用蒲草等编制一个个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目前,草编技艺共十几种编法: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穿纹法、盘花法、编结法、生头法、收边法、勾图法;割、抽、剝、切、劈、碾、压,划、撕、捻、结、蒸、晒,老一辈人用他们的智慧,给后代留下了各种宝贵的草编技艺,并让这种技术逐步的演变成一种文化。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3

  射阳杂技(市级)

  射阳杂技团始建于1957年,是国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13年《激情飞扬·手技》在参加首届江苏省文华奖比赛中获得文华编导奖和优秀节目展演奖,并参加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2014年魔术《羽》获得第五届长三角地区“金手杖奖”魔术比家精英舞台组金奖; 2015年《扇舞丹青·头顶技巧》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 2016年2月该节月获得第五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杂技艺术节“金象奖”和评委特别奖, 2016年7月再次获得第二届俄罗斯年度国际马戏艺术节唯一的年度最佳节目编导奖。射阳杂技团先后有80多人次分赴韩国、新加坡、泰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以艺术为纽带,传播中华文化,唱响友谊之歌。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4

  葫芦雕(市级)

  葫芦雕起源宋代,繁盛明清,千余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力。葫芦雕刻形象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工艺极为丰富,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精美的雕葫芦,一枚在手,反复欣赏,会给人以美好的享受。精美葫芦雕,一览众山小。鲍松年与葫芦结下不解之缘,从中发现艺术之美,用精美绝伦的雕刻,刻画出的山水名胜形象逼真,花草虫鱼、古今人物栩栩如生,赋予了葫芦鲜活的艺术性,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被国内外众多艺术馆及私人收藏,获盐城市老干部民间艺术创作金奖。他还自编教材传授技艺,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培训。其工作室成为民间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阵地,每年有3万多人参观葫芦文化站、葫芦生长基地及系列葫芦作品。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5

  制秤工艺 (市级)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传说有很多,一是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利用杠杆原理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西方商人进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磅秤。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图中,蔡忠顺传承的制秤工艺,多用槽木,进口于马来西亚,因其木纹紧、有强度,保证了质量。制秤也有上好的用料,如红木、铁梨木、黄花梨等。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6

  纹银制作工艺(市级)

  我国银饰银器使用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唐代是我国银器制作的繁荣期。考古实物表明,唐代银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做工上,都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品类多,各种纹饰图案都非常的精细。由于大唐经济昌盛,地域辽阔,银器的分布也很广泛,各种银器皿,充分反映了唐代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成就,成为中国银文化史的代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银器、银饰品的使用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是步入了每个家庭,不分贫富贵贱三教九流,女人头戴银头饰、男人腰佩银挂件已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乎灭绝的银饰文化大放异彩,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图中田海美,继承父业从事纹银手工制作50年,采用锤打、浇铸、焊接、錾花、雕刻、编织等全手工方式,制作各种精美银器及手饰、挂饰等,深受人们喜爱,许多珍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2018年田海美的纹银制作工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今天,一起邂逅射阳非遗之美

  No.7

  臧家豆腐制作工艺(市级)

  在盐阜地区,提起新坍镇,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新坍新坍,卜页茶干”这句流传甚广、反映地方特色的赞语。是的,但凡吃过新坍的豆腐、卜页、茶干等豆制品者,没人不夸新坍的豆制品好吃。然而,在新坍众多豆制品中,最为出名和受到人们青睐的那还是臧家豆腐坊。新坍镇地处射阳西部,由于成陆及人口迁入历史早于县内别的地方,因而种植大豆和加工豆制品的技术、技艺也是早就传入。多少年来,臧家豆腐坊不断继承和发展,变化的是从当年人工磨浆、驴子磨浆改成了现在的机械磨浆,但不变的是依然坚持选用本地种植的粒大皮薄的“土黄豆”和运用新坍特有的水源。在臧家豆腐坊的豆制品中尤以茶干突出。茶干有的地方叫豆干、豆腐干、香干。臧家茶干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茶干,它的特点是色泽淡红,形状各异,韧而不坚,细腻爽口,生熟皆宜,让人有一种吃了还想吃的感觉。

编辑:戴卫华 刘健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