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二:“岁寒三友”的诗意审美

发布时间:2020-05-13 17:24:10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梁根华  |   责任编辑:DH020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花木的品种类型越来越丰富,形态内涵也越来越深厚,在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之后,包括松竹梅在内的花卉树木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二:“岁寒三友”的诗意审美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花木的品种类型越来越丰富,形态内涵也越来越深厚,在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之后,包括松竹梅在内的花卉树木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

  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载体和文化符号,松竹梅由于其季节的共性,而被古人并称为“岁寒三友”。这是由于人的精神生活同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的,自然也具有社会精神的意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又广泛采用比拟、联想等艺术手法,借花木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其人格意义,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更多地是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被用来比喻人的社会属性。

  松文化:“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这是小时候课本里的一句话。在苏北大平原的穷乡僻壤,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冬季除了麦苗,难得见到一抹绿,几乎真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我对松树的认识,始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只有那儿,冬天才能看到松树柏树的绿。

  松树具有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具有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常被人们作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永葆青春的象征。松柏苍老盘曲的树干,树龄长,且木质不易遭虫害和腐烂,象征坚毅、高尚、长寿和不朽等——农家堂屋的中堂画,对联大多都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笔者十年前在山西晋祠看到一株古松柏,据说是周朝留下来的,距今近3000年历史。根茎斑驳遒劲,生命力顽强不屈,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情其景,宛若一盆庞大的艺术盆景——笔者曾经在花乡沭阳的方武艺园里,看到一盆传了三代的松柏盆景。古往今来,讴歌松柏的文章不胜枚举。《礼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知松柏之茂”;《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其贞也”;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之《江苏谚语卷》就收集了关于松柏的经典谚语:“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富起来的农村人一度以用松柏作为屋梁、房料为尊。

  松柏枝繁叶茂,新枝茁壮,旧枝不凋,新枝被称为“子孙枝”,苏轼有“庭松应长子孙枝”的诗句,因此有子孙兴旺、光宗耀祖的寓意,而栽植于祖坟上松柏,更是寓意“千古不朽”的寓意。古代大户人家娶妻往往在妻妾住所门上雕刻“竹松承茂”,亦有此寓意。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二:“岁寒三友”的诗意审美

  梅文化:“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生性耐寒,冬末即开花,所以被尊为春的使者、年的信使。

  梅花与文人结缘很早。据传,晋武帝院中的梅花树,独爱好文人之士,每当晋武帝好学务文之时,也是梅花盛开之时,反之则不开花,因而,“好文木”就成为梅花的雅号。

  梅花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人格清贞,与遗世独立的隐士性格颇为相契,深合古人尚雅心理,也对求静做学问的学子大有好处。我对梅花的认识,起于30年前在母校塘沟中学读书求学的时候。我的大爹——跟我祖父是堂兄弟的关系,住在我母校的隔壁,那时他的房子很新,院子很大,可是他的儿子孙辈住进县城,空留下一个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腊梅花的院子。我的角色就是早晚对老人有个照应,也正是那时我跟梅花结下不解之缘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大概到有宋一朝,爱梅赏梅成为文人雅事。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宋诗》中有咏梅诗4700多首。王安石赏其耐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点赞其节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独有花枝俏。”那就不必说了。

  梅花风姿绰约,清香可人,有“花魁”之誉。梅以横、斜、倚、曲、古、雅、苍、疏为美。苏轼极赏“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颇得梅的幽独闲静之趣和奇趣之美。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沧浪亭见心书屋等皆以梅花立意。

  梅花花姿秀雅,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其像吉祥,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除了“梅开五福”,还有“梅花三弄”、“喜上梅梢”等等美誉。遥记得,当年我在大连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时,一个培训班有21名女生,居然叫“梅”“美”的有16个,真是奇了怪了。由此可见梅花的吉祥意义。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二:“岁寒三友”的诗意审美

  竹文化: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这是迄今为止,研究花木文化的笔者见过的,对竹子最真实的写照和最美丽的称谓。

  竹乃“三教”共赏之物,文化意蕴极其深厚。竹子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象征翩翩君子风度;春天雨后春笋拔节长高,象征新生的“后浪”锐不可当;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子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等等。

  虽然不好界定为花为木,但是竹子作为人类的朋友没有人怀疑。小时候我老家门口有个小竹园子,一直到20年前才毁掉。至今我老家的屋后,还有数不清的竹子在疯狂野蛮生长,差不多要成“灾”了。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们隔壁的王竹园、孙竹园,这些村名的由来一定与此有关,这儿一定有过竹林茂密的场景。

  也曾读过袁鹰井冈山毛竹的文章,也曾亲眼见过井冈山的毛竹,也曾吃过皖南桃花潭一带嫩嫩的春笋和江南丘陵地带的有口劲的冬笋。竹子不仅是观赏之物,也是口福之物,还是可用之物——来自中国杞柳编织之乡苏北碾盘,竹子的用途可大了,可做大扫把、簸箕、钓鱼杆、竹椅、竹床、竹简、竹刻、竹纤维衣物,还可以做成竹笛、笛膜。最近看到江苏省文化厅的一位老朋友微信上宣传,安徽五河是笛膜之乡。由此可见,竹子用途广泛,全身是宝,暂且不说。

  在中国文化里,竹子更多的是被比喻成高风亮节,品格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朝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共知”。淡薄、清高、正直,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人格,代表了中华民族脊梁人物的主要特征。竹子挺拔、虚心有节,这些特征同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高尚很吻合。因此,自魏晋以来,竹子就成为风流名士理想的寄托和归宿,其中“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爱竹、崇竹,引竹自比,蔚然成风。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篱茅舍也是隐士居地的象征。竹园甚至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和名士风雅的标志,所谓“修竹三竿诗人家”。郑板桥也曾拿竹子来言志:“夜阑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竹子寓意子孙兴旺,“竹松承茂”就有此意。竹子群落中还有合抱竹、文竹等奇异品种。另外,因竹与祝同音,爆与报谐音,人们用竹子做成爆竹,在喜庆的节日燃放,驱除邪恶祈祷平安——竹报平安。让我们一起来背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花木文化专业委员会 梁根华 供稿)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