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2019-11-21 15:29:32| 来源:中国网·美丽溧阳|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作为溧阳人,我们时常被本地的这些制作精美的仿古工艺所震撼,殊不知这背后的制造者竟是一位来自溧阳农村、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叫陈锁芳。一位从事木匠工作近 60载,曾多次参与故宫古建

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中国网·美丽溧阳讯 天目湖牌坊、长荡湖游船……作为溧阳人,我们时常被本地的这些制作精美的仿古工艺所震撼,殊不知这背后的制造者竟是一位来自溧阳农村、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叫陈锁芳。一位从事木匠工作近 60载,曾多次参与故宫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至今仍坚守着传统工艺的古典木匠。近日,记者有幸采访陈师傅,听他讲诉和传统工艺“相知相伴”的故事。

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43岁离家北漂 情定传统工艺

  穿过古雕刻的庭廊,抚摸着精雕细琢的八条龙太师椅和带有龙凤雕刻、贴金彩绘的廊檐……走进陈锁芳的家中,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陈锁芳拿出了当年工作时的照片向记者兴奋地介绍着他的木匠生涯,而在他的记忆中,那段“北漂”的往昔岁月仍如昨日般清晰。

  陈锁芳1943年出生,上黄镇浒西村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具木匠师傅,17岁时,陈锁芳就秉承家传学做木匠,当时在本地公社农具厂也是一名响当当的能手。由于勤学苦练,热爱钻研,别的木匠或许只会制作一类木器,但他却是农具、家具、船等样样精通。工作中,陈锁芳渐渐发现自己对古典家具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开始自学,并试着模仿”老古董“制作一些木器。

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1986年公社农具厂关闭了,43岁陈锁芳却不甘寂寞,想着去北京闯一闯。刚开始陈锁芳在北京的一家古典家具厂做了3个月的木匠,由于业绩突出升为副厂长。随后,他又跳槽至北京城建集团专业从事古建筑维修的分公司。“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儿。”陈锁芳略带得意地告诉记者,北京的天气干燥,家具容易出现裂缝,想把家具做的又好看又耐用相当考验木匠的技艺。不到两年,一起出来闯荡的人里只有陈锁芳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陈锁芳却觉得异常充实,刚开始只是为了谋生,而后却越来越对古代传统工艺着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故宫招聘维修古建筑雕刻的木工。北京木匠行业的精英们蜂拥而至,跃跃欲试。精湛的古建筑技艺和丰富的安装经验让陈锁芳脱颖而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录用者。在故宫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明、清两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将工作做到极致,将极致渗透到每一次雕刻之中。在北京,除了故宫,北海公园的船只、三元立交桥等都有陈锁芳参与制作和维修的足迹。“您想家吗?”记者问道。陈锁芳不假思索地说:“只要有活干,我就特别快乐!”

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坚守传统之“道” 回乡造福桑梓

  2008年,已经65岁的陈锁芳退休后回到家乡上黄,由于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他从未停止创作,每天和木头打交道至少九小时。小到桌椅大到船只、门头,他始终沿袭古时的技法,秉持以高水准高质量的态度制作每一个作品。

  “老师傅不能丢了手艺啊!”陈锁芳随意拿了 一张小板凳和记者细细说来。“你看我这张板凳用了24个榫子,做制作的板凳和桌子不用一滴胶水、一颗钉子,都是靠组装而成。”不靠粘合剂和钉子能保持坚稳,这是怎么回事?陈锁芳告诉记者,古代的木匠们非常聪明,利用了一种榫卯结构,按照工匠界说法叫“开榫打卯”——即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凸出的地方叫榫,凹下去的地方叫卯。如此组装,其契合程度是任何螺丝和铁钉都比不了的。遵循木质纤维的特点制定最恰当的榫卯,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陈锁芳最希望传承下去的“道”。

溧阳陈锁芳:与故宫古建筑结缘 演绎人生传奇

  采访中,一位村民来到他家,问陈锁芳是否有空帮他修门,“有空,待会就来!”他立刻应道。在回来的11年里,陈锁芳受人之托,不计成本地制作了天目湖牌坊、上黄阁门头、溧城镇同仁堂医药公司门头、溧城镇帝豪大酒店门头、长荡湖游船、夏陵村四角亭、吴家村文化长廊、白云鹿场门头等一系列作品。此外,陈锁芳近年来共计制作了350余根拐杖赠送给了街坊邻里的高龄老人及埭头、后六和溧城镇的敬老院。

  “花这么多功夫,做了那么多好东西都送人,您图什么呢?“记者问道。”图开心啊!我从业近60年,每天都幸福,做木匠给了我浪漫的一生!”陈锁芳笑着回答道。记者仿佛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真正的快乐之源。(图文/邹迪 林珍)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