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集中亮相江苏舞台

2019-07-18 14:30:41|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江苏原创歌剧《鉴真东渡》《拉贝日记》惊艳国际舞台,王继才、李银江、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等江苏“英雄谱”在舞台上绽放坚守初心的力量……这个夏天,江苏创排的多台大戏密集亮相

  江苏原创歌剧《鉴真东渡》《拉贝日记》惊艳国际舞台,王继才、李银江、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等江苏“英雄谱”在舞台上绽放坚守初心的力量……这个夏天,江苏创排的多台大戏密集亮相,以现实主义题材推动主旋律“声”入人心。

  忙碌的舞台,记录大地脚印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故乡的纪念建筑群。16日上午,由泰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打造的原创现代京剧《蓄须记》在这里举行建组大会,“梅兰芳,风华正茂……”刚刚摘得“梅花奖”的京剧演员傅希如现场亮嗓赢得满堂彩。这是继3月昆曲《梅兰芳》建组以来,江苏打造的又一部讲述梅兰芳生平的舞台剧。

  当天晚上,讲述“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的话剧《守岛英雄》在南京再次上演。

  这是该剧今年的第31场演出,半年时间内,《守岛英雄》剧组的足迹遍布全省的各个角落,将英雄的事迹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力量,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家就是岛,岛就是国,你不守我不守,谁守?”舞台上,王继才的话语一遍遍叩击观众的心灵,坚守平凡岗位,就是守住了初心。

  或在火热创排,或在反复打磨,或在动情上演……一部部围绕主旋律的现实主义题材剧迎来井喷,红色精神、英雄事迹、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江苏大地涌现的一个个闪光亮点,浓缩抽象后登上舞台,记录时代,直抵人心。

  当悠久的非遗遇上时代楷模,会怎么样?6月29日,现代扬剧《李银江》在南京理工大学首演。看上去都是敬老院里平平凡凡的小事,却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执着,带给大学生观众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让该剧原型——我省唯一的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交流,让长三角城市群更显“文艺范”。江苏省评弹团创排的中篇评弹《钱学森》,以科学家和国防科技建设发展为主题,该剧在上海首演后,6月24日受邀赴钱学森妻子蒋英的故乡——浙江海宁演出。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事迹不仅出现在2019年南京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科目试卷中,也通过艺术广泛传播,京剧《幸福“158”》3月5日在南京首演后,又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陆续上演,候车室里发生的温暖故事一次次感动着观众。

  书写江苏儿女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但又不局限于江苏。省锡剧团创排的《董存瑞》,发挥了江苏地方戏的特质,探索了红色题材在舞台上的创作新空间。

  走进高校、走入社区、走到田头,也登上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6月、7月,江苏两部原创歌剧《鉴真东渡》和《拉贝日记》分别赴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创造了很多“第一次”,敲开多家主流歌剧院大门,也让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熠熠生辉。

  找准特质,挖掘现实主义魅力

  “作为江苏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一个省级国有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在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担当和作为!”省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说。

  江苏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伟大的“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铁军精神”,是江苏文艺创作构建精神高地的源泉;而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时代发展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江苏儿女的动人身影,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素材。“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找准先进人物身上的精神特质,使之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在郑泽云看来,这是眼下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曾创制过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的著名导演郑晓龙说:“好的作品不在肤浅的表面,而应从生活细微的纹理处去寻,必得深入现实的脏腑才能觅得妙处。慢下来,深一点,方能打动人心。”对于舞台艺术,道理亦然。据介绍,省演艺集团目前一年有5000多场演出,其中六成是在基层演出。省扬剧团团长缪勇表示,在《李银江》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如何将李银江30多年里一个个琐碎的故事串联起来呈现给观众。在多次前往敬老院采访、收集素材之后,8易其稿,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剧本,达到了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而《幸福“158”》里,无论是穿着便装继续工作的退休人员,还是站台上为孕妇接生的惊险一幕,抑或是为两位盲人牵线搭桥、人工呼吸救起老人等故事,都能在南京“158”雷锋服务站找到真实的原型。同一个人物的打开方式,也要尊重艺术规律,创作上避免“千剧一面”。年轻而多产的江苏优秀编剧罗周,今年一下子拿出了两部关于梅兰芳的本子,两剧都以1956年梅兰芳携子梅葆玖回到祖籍泰州祭祖演出开头,但是剧种不同,打开人物精神世界的钥匙也不同。昆曲曲调优雅婉转,唱法细腻舒徐,昆剧《梅兰芳》着重展现了梅先生还没大红大紫时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在直面追求、处理当下生活压力时,都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说。而大气磅礴、神采奕奕的京剧《蓄须记》,则刻画了身为旦角的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从内容上看,这是个抗战剧,但又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抗战剧,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家,在战争背景下的坚守与抗争。”罗周说,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他自己的祖国。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下,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江苏继续弘扬与发展。文艺作品所焕发出的人民精神、实践品格与理想光芒,是现实主义的时代魅力。

  数量的增长,呼唤质量的“生长”

  当下,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不同侧面的描写,深化了“中国故事”的建构与表达。而数量的急速增多,也呼唤质量的快速“生长”。向观众讲述故事之外,怎样带给观众一种思考、一种价值和一种关怀,是文艺工作者在精品创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代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但舞台艺术仍然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充分体现艺术与观众内心情感对应关系的一种方式。在演出中不断打磨,在专家和观众的评议中提档升级,常演常新,也是舞台艺术独特的魅力之一。话剧《守岛英雄》创排时间短,首演时借助艺术表达根植于观众内心的力量感还不够。在其后的全省巡演中,在剧情、舞美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增加了开山岛上升国旗等细节,新增了LED大屏的使用,后两场戏的情节设置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力求在艺术创作和舞台呈现上取得新突破、新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该剧深入基层一线,省话剧院还特意制作了话剧《守岛英雄》简版,并开启南京各大高校巡演之旅。

  《拉贝日记》此次在欧洲巡演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维也纳演艺集团总裁帕太仪早年在中国从事歌剧教学时曾感慨:“天哪,教中国人唱歌剧太难了!”可是今天,当他看到江苏打造的这部歌剧时被惊艳了:“这么专业,唱得这么好,我很吃惊。”事实上,从江苏短板到唱响海外,江苏原创歌剧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除了选题精准外,用更开放的视野,搭建国内外人才队伍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比如,走出去的《拉贝日记》,主创团队集国内外优秀歌剧人才于一体,而刚刚建组的京剧《蓄须记》团队,也特邀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扮演梅兰芳,打破了人才使用上的地域限制。在开机仪式上,傅希如坦言,为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一口气推掉了今年下半年16部戏。“感谢江苏给了我这次机会,圆了我的一个舞台梦。”在傅希如看来,选择梅兰芳题材,是战略眼光的一种表现,因为京剧走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仔细研究和思索它到底应该往哪去的时候。“有一种声音说:应该勇于创新,摒弃以往过于程式化的东西;还有一种声音说:我们应该回归本体,千万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创新。那么究竟哪种是对的?我觉得答案非常简单,我们就看看在那样一个时代,梅兰芳大师是怎么做的!”(陈 洁)

【责任编辑:许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