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常熟讯 黄伟农,江苏常熟人,斋号惠风堂。师从著名书法家张锡庚先生。常熟市第十三、十四届政协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常熟书画院特聘书画师兼书法创作室主任,常熟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常熟虞山当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四、七届中青展,第七、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展,首届全国青年展,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二届新人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等。
先后荣获首届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十佳,获2006江苏省30位优秀青年书法家。在《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书法世界》、《书法》、《苏州日报》、《江南时报》等报刊杂志做过专题报道,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黄伟农:惠风和畅入堂来
李振/文
和黄伟农聊天是一种享受,轻松随意,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避重就轻,正如他的书法一般,自然流畅,宛若天成。黄伟农不仅谦虚、坦诚,而且对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书法艺术需要“眼高手低”
黄伟农的家住在6楼,记者在朋友的带领下,刚到楼下时,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直入心田,感觉很适意。越往上走,墨香便越来越浓。
由于提前打过电话,黄伟农早早地打开了门,立在那里等着。待记者—行进到客厅,墨香和书香径直入鼻,沁人心脾。
这是一个带有阁楼的房间,书斋和客厅相连,甚是开阔。书斋内放着—个长桌,桌上随意摆放着笔、砚台及临摹的字帖。桌子的后面是一排长长的书柜,里面放满了各种书籍。客厅的一部分和阁楼相通,在客厅和书斋中间的上方,“惠风堂”三个字径入眼帘。惠风堂是黄伟农的斋名,也是他平时习字读帖的所在。
虽然现在诸多荣誉加身,黄伟农仍认为,他不是专业搞书法的书家,而且他爱上书法很偶然。黄伟农说,早在他上初中时,由于看到老师的板书很好,当时简单的审美观促使他很快喜欢上了书法,并完全凭借兴趣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摸索阶段。
让黄伟农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1985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在常熟的一次书法比赛中,荣获了三等奖,这对黄伟农触动很大。随后,经朋友介绍,黄伟农拜著名书法家张锡庚为师,正式步入书法界。
“其实,从那时开始,我的书法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规的道路。”黄伟农说,在张锡庚老师的指点、开导与讲解下,他很快理清了思路,知道了书法的好坏所在,也知道了临帖要了解帖子产生的背景、帖子的特点……
从1990年拜张锡庚为师,到2000年十年间,黄伟农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参展国家、省、市级书法大展,拿下多个大奖。现在回想起来,黄伟农感慨地说,那十年是他收获最大的时期,让他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到登堂入室书法艺术殿堂,也渐渐地形成了其苍润灵逸、以情制胜的个人风格。
黄伟农擅长行书,尤以小行书最为精妙。而黄伟农却谦虚地认为,一个书家形成风格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更需要对书法艺术深层次的理解。自然是一切艺术的最高法则。书法艺术和别的艺术不同,它需要眼高手低。因为眼力的高低决定了书者书法的好坏,只有眼高了,手低才可能逐渐变成手高。
和谐有碍,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常熟素有“中国书法之乡”之美誉,书法人才层出不穷。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黄伟农是地地道道的常熟人,作为常熟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他不仅善于学习他人,经常与同道进行交流,还致力于推动常熟书法艺术的发展,提携后辈。
黄伟农认为,书法习练如同饮食,不能挑食,也不能偏食,要多方面吸收营养,要勇于做“加减法”。大凡艺术大师,在艺术上都是做加减法的高手,书法艺术在继承问题上,同样也不能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继承的同时要扬弃,否则便会沦为“书奴”。
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法作品源头在古人,没有古人的根,书法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如果书法艺术是来源于古人,有一些古人的影子,书法作品才可能厚重、大气。黄伟农说,欣赏书法,应当对书法的发展段落、作品名家特点等有所了解,从作品中读出它的根,即:书法的源头。
“真正有生命力的书法精品是有个性的,学习书法需要经常练习、研读,达到对技法的熟练掌握,以到达娴熟的地步。除此之外,学习者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内涵以及非凡的悟性。”
黄伟农十分喜欢李阳冰书论名言“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爱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随手万变,任心所成。”李阳冰所云,道出了书法艺术之精髓,个中奥秘,全在感悟。
黄伟农于书法有着极高的悟性,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真正是在用心去感悟抽象的书法艺术。他认为,搞书法也需要“制造矛盾”,艺术追求要追求完美,但又不可能完美。好的书法作品是让人触动的,也让人震惊的好东西,这便是和谐有碍,相对平和,内里交叉。
不赞成过于讲究作品的价值
黄伟农表示,书法作品当讲究价值,但又不能过于讲究价值。有些书法家靠这个吃饭,生存为第一要义,如果不过分炒作,卖作品无可厚非。
黄伟农的本职工作是在银行。“我不靠书法吃饭,不会强求别人买,也不会向别人推销,即便是有企业家慕名找上门,我也没想到刻意去卖多少钱。”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到社区、部队写春联,与一些单位举办书画创作联谊会,展示书法艺术。”黄伟农认为,这样去做既有利于书画艺术的传承,又起到了推广、宣传,回报社会的目的,带动常熟书法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黄伟农说:“如果我们过于讲究作品的价值,则意味着缩小了自己的价值。现在常熟已有41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常熟书法分会都设到了镇里,这些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常熟形成了良好的书法氛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的信心也更足了。”
书法艺术的提高,离不开良好氛围的熏陶。黄伟农告诉记者,张锡庚老师在传授他和师兄弟们书法艺术的时候,曾坚持每周让他们拿出一幅作品来,大家进行点评,并以此促使他们不断创作,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更好。“那段时间,是我们进步最大的阶段,也是我们集中出成绩的最好时期。”
在对黄伟农的点评中,著名书法家流沙先生写道:于写帖而言,黄伟农是成功的。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宗,并以此沉潜了二十余年之久,传统功底可谓扎实。近年来,作品屡获大奖,成为苏州书坛的佼佼者。但黄伟农没有因此停滞不前,他在“二王”之外,向魏晋发力,向秦汉乞灵,汲取高古、雄强之气,碑帖齐头并进,书风为之一变。
正如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刘灿铭所言,艺术之道乃生命之道,贵在“日新又日新”之创造精神。黄伟农习书二十余载,在他的眼中,真正的书法精品不仅有生命力,而且永远没有满足,永远需要超越。
意在笔前
黄伟农/文
书法创作中讲究意在笔前,此语出自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意在笔前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提示。
那么意在笔前,这个前到底是前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说前十天、前三天,也有人说是下笔前几小时,还有人模糊时间概念,把前理解为反复思考和酝酿,当然这样的前因人而异,并不是机械统一的。
我觉得笔前之意尤为重要,它既是创作的前奏,也是创作的组成部分。其意为、意想就是一种预示即胸有成竹,前有着时间的长短外,还有前的厚度,诸如书家的整体素质。
我创作书法意在笔前就是在下笔前一天,有时也就几小时,我不喜欢考虑太长,但我创作每一件作品时有一习惯,一定要先临摹一下古人的作品,读之研之,这叫热身吧。继而再考虑形式内容,对结字和布局我常常模糊而为,我追求创作的即时性。因为我知道真正好的书法作品,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和流出,会让你意外,让你惊喜。就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用色彩抓住自然光影明暗的瞬间定格,其有及强的时间原则性。我也见到有些同道,对意在笔前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们创作一幅字,尤其是要参加全国性展览,这个笔前的时间就长多了,有半年,甚至一年也有,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结字和章法,有纸张的拼接或者染色等等进行有条不紊的规划和安排,甚至从古人碑帖中去找出每一个对应的字进行临摹,再进行填充、糅合,最后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虽然也有自己的书写,可我想这样笔前的漫长准备,费尽心机的完成,很难说是一件艺术作品了。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其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而为,是人格精神的外化。书法亦然。当然前提是作者要具备娴熟的技法驾驭能力,再者要有内在素养的厚度。王羲之以散逸的方式拷问生与死而挥成《兰亭序》,颜真卿用生命的血和泪、悲与痛草成《祭侄文稿》,苏轼身处逆境,直陈人生的困顿而写就《寒食帖》。他们每一位都是在自然的不同状态下或某一个境遇中,为内容而作,为心境而书,无以为书而书却成了一件件千古绝唱。这是情感的宣泄,是生命观照的自然流露。其实他们笔前也有意,是意在心,意在情······
其实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所讲究的意在笔前,即先期的思考也好,构思也罢,都是在实现作者的时间长度和学养深度的统一,只有这样,创作才会得心应手,气韵相通,会有佳作出现,其笔下之形乃其心、乃其志,化其意、化其神······ 所以 我理解的意在笔前: 应该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一种想象,甚至是一种模糊的幻想。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