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160多岁南京“最美河房” 曾有几十口陶氏后人居住在此

发布时间:2018-02-28 17:22:29  |   来源:金陵晚报  |   作者:王丽华  |   责任编辑:许蓉
乘着游船,沿着秦淮河慢慢往南京的历史深处划去,两岸的河房临水而立,倒影被来往的船只打成一圈圈涟漪。船上的游客不免羡慕起河边的生活来,冲着正在晾晒衣服的陶其明喊道:“阿姨,

  乘着游船,沿着秦淮河慢慢往南京的历史深处划去,两岸的河房临水而立,倒影被来往的船只打成一圈圈涟漪。船上的游客不免羡慕起河边的生活来,冲着正在晾晒衣服的陶其明喊道:“阿姨,房子好看的哦!”陶其明笑着答应。“就是挂的衣服不好看!”游客补充了一句。水上岸边都笑了起来,笑声渐行渐远。79岁的陶其明收拾起盆,走进了这栋比她年龄还大一倍的老宅子——陶氏河房。

  大约建于160年前

  被称为中国唯一的“菱形”河房

  “南京河房,夹秦淮河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而倚槛窥帘者,亦自相辉映。夏月淮水盈漫,画船箫鼓之游,至于达夜,实天下之丽观也。”在明代吴应箕的《留都见闻录·河房序》中,南京河房的盛况可见一斑。建于清代中晚期的糖坊廊61号陶宅,是省级文保单位,被称为中国唯一的“菱形”河房,也是陶其明祖上留下来的“宝贝”。

  陶其明是这栋宅子里年龄最大的房主。宅子大约建于160年前,河房共有跑马楼两进,中间为天井,后面河厅一进临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而建立之初远不止这么大。

  据房主之一陶鼎介绍,在祖辈建房之初,紧靠宅子旁边还有一个大院子,紧靠着院子则是德泰和布庄的厂房,做布料印染的生意。据资料记载,清代南京丝织业繁盛,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多达二十万人,陶鼎的祖辈选择做布料生意也就不足为奇了。那时候主要以河为路,陶家在河房临河的东西两头各修建了一个码头,“一个内码头,一个外码头。”

  而后来,家族逐渐开始衰落。1937年,南京沦陷,陶家也没有幸免于难,房子院门被烧毁,“吃的都是酱油泡饭。”抗战时期出生的陶其明如此感慨。

  1949年以后,布庄的厂房区已然不再,成了木器厂,后来又变成链条厂,再到上世纪90年代换成了居民用房。而居住的这栋老宅子却一直都在,只是年岁老旧,如一位牙齿稀疏、步履蹒跚老人。

  宅子重新修缮升级

  曾有几十口陶氏后人居住在此

  陶其明有3个兄弟姐妹,往上的父母辈也有4个支系。小时候,宅子里住了几十口人,“那时候家里可热闹了。”而到陶其明子女这一辈,外出谋生的越来越多,上海、西安、天津遍地都有陶家人的身影。在外地闯出名堂的子女,逐渐把年迈的双亲接去了外地,随着岁月变迁,这栋房子里住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陶其明的两个儿子都在南京工作,也选择搬出去居住,逢年过节就会把她接到新家里。“这毕竟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设计之初的条件和现在不同,没有现代的厨房、卫生间,生活很不方便。”记者来到陶家时,陶其明正在做饭,桌子上架着一台煤气灶,旁边放着油盐酱醋,这就是简单的厨房了。天井里搭了自来水池子,可以露天洗菜洗碗。宅子后面建了一个浴室,倒可以洗洗澡,但上卫生间则是去宅子对面的公共厕所。

  由于年久失修,前几年,老宅已经成为危房,不仅漏雨,而且地基发生侧滑,房体往南发生了倾斜。2015年11月施工单位进场进行抢险加固,工期为6个月。“我们对房基进行了加压灌浆,并对屋面和木地板进行了更换,尽量不改变其原材料的性质。”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负责人谢林勇说道。老宅子精美而多样木雕曾经广受称赞,“我们把木雕先进行了防腐处理,再喷上油漆,大概能保证十年内木雕的印记不会受损、磨平。”

  如今,虽然老宅已经重新修缮一新,但这座100多岁的大宅子,仍然空置了好几个房间。

  陶其明笑称,自己和古稀之年的妹妹就是看家的人。“老房子嘛,能走的,也就都走了。”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