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常州二轮修市志入选“中国精品志书工程”

发布时间:2017-10-30 15:47:0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刘懿 朱臻  |   责任编辑:高健
十年执著守望,千人辛勤修编,《常州市志(1986~2010)》入选“中国精品志书工程”,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第一部中国精品志书至此,新世纪以来,常州规模最大、文字量最多

  十年执著守望,千人辛勤修编,《常州市志(1986~2010)》入选“中国精品志书工程”,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第一部中国精品志书至此,新世纪以来,常州规模最大、文字量最多、反映常州城市面貌最全面的文化出版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志书横陈百科,纵述史实,既是地情书、资政书、百科全书,也是乡土教材和联系乡土乡情的重要纽带。记者了解到,近日,历时十年执著守望、上千人辛勤修编的《常州市志(1986~2010)》正式面世,这一文化盛事,标志着新世纪以来常州规模最大、文字量最多、反映常州城市面貌最全面的文化出版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这部53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分50卷、306章,共3100多页,分4册装订,是常州历史上第28部综合地域志,是全面、系统、客观记述常州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资料性著述和当代常州的百科全书。

  市志修编10年来,经历3届政府,4次调整编纂委员会,5个艰辛阶段完成。特别是2015年底,常州市志通过终审进入出版程序后,在短短1年多时间又通过严苛标准,拿下了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第一部中国精品志书。

  一种责任

  常州的传统,历史的使命

  既是文脉、史脉传承工程,更是事业和担当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

  常州素有“方志之乡”美誉。自南朝《毗陵记》至清光绪《武阳志余》,先后编印郡(府)县志26部,其中南宋《咸淳毗陵志》是我国稀有的古志之一;常州还出现过洪亮吉、李兆洛、孙星衍、段玉裁等颇负盛名的方志大家。清代常州曾有200多人在全国各地主持或参与修志。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第一轮修志,常州在全国少有地采取“自下而上,三级修志”的方式,编纂过500多部志书,是志书编修成果最为丰硕的城市之一。

  2006年,按照国家部署和修志传统,以及“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国家规定,常州启动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轮修志,断限为1986~2010年,共25年。“这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城市的文脉、史脉传承工程,既是任务,更是事业和使命。”在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亚雄看来,修志不仅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更可起到以志为鉴、启迪后人的作用。

  1986年至2010年,对中国、对常州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极不寻常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长三角和苏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常州担当了改革先锋与经济先行的重要角色,先后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5番多,并于2006年总体实现全面小康,比全国目标提前14年。

  “二轮志书编修,常州能不能继续秉承‘方志之乡’的优秀传统?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宏大事业的主旋律、总面貌与常州具体的探索实践、发展成就有机融合并彰显个性?能不能把江南特质和城市历史底蕴融合到21世纪常州的当代生活与当代城市中去?能不能有效高效地组织起全市178个部门、上千名方志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一个使命?”李亚雄说,面对这一激荡而辉煌的时代,此轮修志不仅考验认识和站位、需要超前的顶层设计,还必须有强烈的质量、精品意识和一支敬业奉献的专业队伍,以及海纳百川、开门修志的理念和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常州得出4条修志原则:突出改革开放主旋律,尽可能准确揭示常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尤其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转型;突出高速发展的特征和显著成就,抓关键、典型和变化;突出信息的容量和质量,重视数据、表格和图照;突出人文的发掘与传承,弘扬精粹的人文传统。

  一项探索

  十年心血,千人成志

  记录城市轨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修志历来是一项浩繁的文化系统工程,多数城市都是“十年磨一剑”,常州也不例外。自2006年5月启动到付梓出版,《常州市志(1986~2010)》历经10年征程。

  10年间,修志工作走过了2年启动探索、3年全面推进、2年多编辑分纂、2年总纂攻坚,以及1年多精品冲刺的艰苦历程。这其中,全市有178家单位供稿、1000余人初撰,国内有15位方志专家参与指导、评审,50多人次参与审改,40余位特约编审参与编修。这个过程中,常州对整体地情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深入的大调查,记录了成就、梳理了轨迹、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得失,留存了最宝贵的史料。

  5个阶段开展工作,在全省介绍做法

  从发端到成书出版,副主编、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臧秀娟将编纂工作大致分为5个阶段:以2006年5月12日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为启动探索阶段;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为全面撰稿阶段;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为编辑分纂阶段;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总纂攻坚阶段;2016年1月以来为冲刺精品阶段。

  在5个阶段中,先后明确了修志性质、指导思想、工作任务、推进计划、人员配备、业务培训和任务分解,经过了初稿、编辑、初审、分纂、复审、总纂、终审、精品工程攻坚及再提升等编纂环节,实行了“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学术化编纂”。常州做法还曾两次在全省介绍并得到了肯定。

  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地特色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志书?副主编、市地方志办原副主任王援介绍,该志承接前志,主要记载常州1986年至2010年的发展历程。总体结构按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物六大部类暗系逻辑。全志除卷首设序、凡例、史略、总述、大事记,卷尾设专记、索引。在谋篇布局上,它“体现全貌、横不缺项、繁简适当”,选择了中编体结构。全面与重点、经济与人文、时代性与地方性并重,是内容上的鲜明特征。

  该书的本地特点和创新特色也格外突出。在篇目设置上,专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经贸 开发园区”等卷章,以突显改革开放主题;升格“乡镇企业 民营经济”卷,突显苏南模式;强化“艺文 著述”“文化遗产”“方言”“风俗”等文化板块,突显江南人文。同时对科教城、装备制造、花木业等时代亮点与地域特色作了点睛处理。

  海纳百川,千人成志

  动辄数百万字的志书,来自于浩如烟海的资料,要做到“纵贯古今、横跨百科、涉略各业、描绘各行”,无论从工作量、覆盖面,还是技术性、专业性,都难穷一家之力、难藉数人之手。副主编、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调研员宗清元翻开《常州市志(1986~2010)》,“千人会战”的场面犹历历在目:启动第一年,全市抽调和承担修志工作的人数达1000余人;2009年,当基层各路资料征编基本结束,志书进入编撰,参与人数缩减至100人左右;当志稿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市地方志办公室23位骨干成员齐上阵、承担责任编辑;当志稿进入分纂提升,确定市地方志办公室8位专家和专业人员作为分纂牵头人;修志推进至总纂阶段,先后形成5人总纂组、两人统稿组和一人全志通稿。

  除了撰稿、分纂、总纂,在志稿的审核和修改上也是海纳百川。初审、复审、终审,都牵动了省市两级部门的领导;充分听取意见,动员了市内外各路专家和学者;征选历史照片,寻找了大批摄影家和摄影师;就连设计、排版、校对、改样、出版、发行,也都凝聚了多人智慧。

  耐住寂寞,精益求精

  规模庞大的修志工作背后,还少不了一代代修志人智慧和辛劳的累积。副主编、市地方志办编纂二处处长杜仁彬说,在史志部门,经常会看到:为核一个数据,翻箱倒柜,折腾一上午;为寻一份史料,走街串巷,遍访知情人;为写几页精彩文字,昼夜兴奋、痴癫好几天。许多修志人在一部志书中度过了十年青春岁月;许多修志人在一张案桌上奋斗到白发、退休。

  就这样,市志在点滴积累中完善了起来。有人笑称,修志人是伴“青灯、黄卷、长夜”坐冷板凳的人。杜仁彬说,相对于经济、建设等“速战速决”的“热线”部门,修志的“板凳”是冷些,但恰恰是这份冷,让修志人更安静、安心,更严格、严谨。

  一种高度

  精品工程之路,艰辛而严格

  给精品一个严谨交代,给时代一个尽责答卷

  2015年底,《常州市志》通过江苏省终审、进入出版流程。当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刚启动实施“中国志书精品工程”,目的是通过遴选国内优秀志书经专家严格评审后,纳入国家精品工程,以此倡导全国二轮修志的精品意识,打造传世佳志。常州获知后立即会商,时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市长费高云高度重视,2016年初,专门委派分管市领导带队赴京提出正式申请。

  精品之路,严格而艰辛。一年多来,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学术委员会先后召开三次评审论证会,组织地方志、政治、经济、保密、档案、历史、法律、军事、民俗等各方面专家严格把关。

  为了给精品一个严谨交代,短短一年时间,《常州市志》重审了篇目,重改了要卷,重炼了特色,重磨了全稿,重优了装帧。“层次怎么提升,我们上门请教巴兆祥、梅森等方志名家;内容怎么提炼,我们组建5个精品工程再提升小组;意见怎么吸收,我们推行‘清单对照、逐条落实’把关制度;编校如何提高,我们特聘北京印刷学院8名研究生,并开展全员校对;版式如何创新,我们找到国内设计大奖获得者。这一年多,先后聘请各类专家50多人次,精改精校志稿15轮次,仅改样出纸就达4.5万余张。”臧秀娟说。

  2017年6月2日,《常州市志》通过精品工程专家组终审,7月2日全国公示,正式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第一部中国精品志书。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方志专家梅森评价,二轮《常州市志》入选中国精品志书,其背景和根源是优越的市情和优秀的志书编修传统;亮点和特色是科学合理地把握了内容上的全面与重点、经济与人文、时代性与地方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秘籍是科学的编纂方法和海纳百川的用人思维。

  一份关怀

  官修志书,严肃权威

  市委市政府给予全面保障

  市志的修编和精品工程的申报入选,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006年,《常州市志》刚启动,市委、市政府就将它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2015年底,市委、市政府确定常州市志申报“中国志书精品工程”。

  当二轮《常州市志》入选中国精品志书后,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奖修志团队和个人。市长丁纯主持的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14个单位和8位个人立功嘉奖,其中给市地方志办公室记集体二等功。

  精品工程一路走来,还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省地方志办、方志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是他们的精心指导,推动了最终出版和精品入选。

  一心坚守

  精品追求,永远在路上

  最后阶段,仍一丝不苟

  十年心血,终于梦圆,但对于修志人来说,对精品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修一部志书有多难?举个例子,530万字志书,若每人每天改校一万字,不中断、不休息要做一年半。而《常州市志》先后精改精校15轮次,光文字量就超8000万字,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工作量。”李亚雄说,直到付梓签字最后30天,修志人仍在步步把关,最大限度减少差错:8月22日,组织团队自查;24日,赴方志出版社,再核实专家意见落实;30日,派人赴京配合出版社责编终改;9月5日,再派一人增援;8日,召开最后15天督查部署会;13日,两人再次进京;20日,团队终核查错;23日,核心团队全体赴印刷厂终核蓝图……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