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文化 > 今日聚焦 > 正文

一起穿越时空 看宿迁东关口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7-09-27 17:06:46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史伟  |   责任编辑:DH036
东关口是“老宿迁”的一个地标,承载了诸多历史文化。据《宿城镇志》记载,清康熙时,黄运分流,更设宿迁东关于运河西岸,检查来往船只,收缴关税,遂名其地为“东关口”。

建设中的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

  东关口是“老宿迁”的一个地标,承载了诸多历史文化。据《宿城镇志》记载,清康熙时,黄运分流,更设宿迁东关于运河西岸,检查来往船只,收缴关税,遂名其地为“东关口”。时光荏苒,历史变迁。当年的东关口是何等繁盛?如今又是哪般模样?一起来穿越时空,看宿迁东关口的前世今生!

  东关口前世———昔日船只来往经济繁盛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因黄河水流太急,不利漕运,清政府采取了黄河分流、避黄济运的方针,开掘中运河,流经宿迁城东侧。之后,黄河改道淤废,中运河宿迁段成为惟一的南北水路。设立于中运河岸边的东关口也就成为了宿迁水路运输的主要码头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地,河面上常常是舶舻相接、帆樯林立。据传,兴旺时期,东关口每日收缴关税可达5万两纹银。

  74岁的宿迁老人傅丁本曾为东关口赋诗一首:“锣鼓咚咚看赛船,儿时有梦在东关;难忘石板青苔路,小巷人家挂雨帘。”他回忆说,“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起东关口看龙船的事,那时每年端午,宿城人中午吃过粽子,喝过雄黄酒,便扶老携幼到东关口看赛龙船。当时,大人们整天忙于生计,离得也比较远,去东关口看看是我儿时的一个梦。”

  13岁那年,傅丁本得偿所愿,在家住东关口的同学家玩了一天,并听同学祖父讲起东关口轶事:当时东关口建筑雄伟,款式整齐。建筑坐西面河,前有高大门楼,上横书“紫气东来”字样,两侧有厢房。大门前沿河堤筑有高大坚固的石坝,坝的沿边有石柱木栏。大坝前端耸立五丈多高的旗杆,杆顶悬挂有“宿关”字样的大旗。关后有小街,名关口街,古朴幽深,沿街各处茶肆林立,饭馆、客栈、百杂商店、典当行等密布,茶食、糕点、酱醋、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应有尽有。居户多为关上人员及其眷属、船工水手及渔家摊贩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宿关”撤销。日寇侵华时,关上建筑被轰炸殆尽。

  傅丁本回忆,1956年再去时,东关口已荡然无存,仅剩下三丈长宽的石坝,渡口和东关街仍在,“东关街不宽,可以说是小巷,只够两人并肩而行,商铺也不多,有两家杂货铺、一家饭店,大多是民居。东关街路面是石块铺的,路上有苔藓,去的那天下小雨,比较湿滑,但是看到濛濛细雨滴在两旁人家檐口上、溅到路面上,雾蒙蒙的,特别美,跟仙境一样。”

  79岁的左淑玲老人,见证了东关口最后的“模样”。“我小时候随哥哥一起卖豆腐脑和辣汤,每到逢集时便和哥哥一起挑着担子、推着车子,从东关口那的渡口坐船,摆渡到河对岸。船满了就开,有一次哥哥上船了,我在后面没跟上,就只能着急地等下一船,哥哥就在河对岸等我……在那有很多回忆。”左淑玲说,关口街南北长约1里,两旁有客栈、饭馆,还有当铺。直到建国后,陆路交通发达了,东关口才逐渐废退萧条。

  东关口今生———正在进行一场华丽的变身

  如今,东关口正在进行一场华丽的变身。“我们吸收了历史元素,于去年10月份启动了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的建设。”市住建局副局长梁忠生说。

  公园东至运河堤路,西至运河路,北至南菜市,总占地面积111760平方米。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相关负责人潘慧介绍:“公园充分利用地处马陵河末端水域宽广的地理条件,结合了杨泗洪墓、通汇桥、关坝台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分石堤市集区、杨公怀古区、水门雄关区、东关春晓区和柳岸叠翠区。”

  “新建的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将再现明清时期宿迁的繁华景象,它不是文物修缮,也不是文物的原址复建,而是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信息,以园林建筑艺术再现历史鼎盛时的古城风貌。从古码头到古城墙到东关集市这一空间序列以地道的明清仿古建筑集中还原和展现古城雄姿,以浮雕墙和文化地刻向市民艺术地再现一幅宿迁的‘清明上河图’,向世人展示宿迁深厚的文化底蕴,唤起市民的历史记忆和自豪感。”梁忠生介绍,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宿迁的文化地标,为市民再添一处休闲活动场所。

  目前,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已初见雏形,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完工。

  待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建成,快来走一走,重温老宿迁的东关口记忆……届时,关口将恢复往昔的繁华。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