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场(伊春)》
水彩/70cm×50cm
2010年
《天山脚下(新疆)》
水彩/140cm×100cm
2012年
3. 封思孝的艺术探索更多的是跨文化背景的探索跨文化背景的探索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出新探索的重要路径。有名的画家如吴大羽、徐悲鸿、吴冠中等都有跨文化的背景与经历,试图在贯通方面提升、发展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中国绘画的表现力,但很多人的探索,最后都处在一种艰难的迷失与寻找过程中,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根源,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封思孝的探索却非常清醒。他的水彩画创作,始终在思考如何以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来表现中国的文化精神。文化的交融探索、文化内涵的挖掘使他的作品既鲜活耐看又焕然一新,内容丰富,形式感人。李政道曾说过,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两个手段。科学认识自然更多的有赖观察,艺术认识自然依靠感悟、体悟。东西方文化背景与审美差异的融合,则需要一个认知的高度感,需要文化体验的丰富性:既要把握西方审美取向、审美体验的根本,更要有深度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体验,这样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一个非常好的取舍。封思孝在这点上的取舍,是对中国文化内涵及其精神的非常好的张扬,这也是他一直走到今天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
《雪后(伦敦)》
水彩/70cm×50cm
2014年
《夕阳(伦敦)
水彩/70cm×50cm
2016年
4. 封思孝特别注重技术、方法和在技术、方法之上的表现力封思孝的水彩绘画语言非常独特,有他的独家秘籍,很多效果是用传统的水彩画技法画不出来的,这些方法以及独特工具,都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必备的东西。现在很多艺术家及研究者把技术和文化对立起来,实际上技术也是文化,没有技术哪有文化?技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跟随艺术探索与艺术家的认知改变而改变。封思孝一直关注绘画技术的探索与提升,提高绘画的表现力,追求达到表现对象的最佳效果,这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重要能力。其实,对艺术创作来说,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拥有完美表现力和水平才是关键。为了提高艺术表现力,可以用任何方法,甚至不择手段。如果把技术、工具和文化对立起来,艺术就很难达到极致与应有的高度。封思孝对语言时刻处在敏感状态,他的探索,包括工具、技术、方法等,不断出新,绘画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并且能够不断跟随时代的审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表现技法上,都没有概念化的感觉,精神上非常饱满,作品也更加沉稳、更加静穆,语言更加丰富,这是他的心境的变化和文化体验不断沉淀的结果。
《巷弄之城(菲斯)》
水彩/50cm×70cm
2017年
5. 封思孝在追求绘画表现的一种精神
封思孝沿着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这一条道路,不停地锤炼、修为、前行。也正是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他探索中的困惑,甚至是焦虑,即使面对更大的难题,但他始终不迂回,不回避,以勇士般的姿态正面强攻。实质上,中国文化审美中、绘画精神中的文化品格就是正大光明,绘画体现出的正气、大气、光明之气,是一种品格与文化精神,封思孝绘画追求的就是这种不断生发的气象,不是小技巧,不是萎靡的,更不是世俗的,而是通透向上的一种充满生命的精神与活力。另外,封思孝的性格、心性体现在其绘画作品和绘画探索过程中。西方有位哲人说过:“大师都是直接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基于审美经验的生发。封思孝的艺术创作,非常重视现场的体验,绘画中没有因缺失直接感悟而无病呻吟。这就是绘画传递给人的不用逻辑、不用理性分析就能直接感悟到的东西。艺术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深刻的感悟。
《穿梭(摩洛哥)》
水彩/140cm×100cm
2018年
《异国风貌(卡萨布兰卡)》
水彩/70cm×50cm
2018年
二
拓展与深化在民族精神向度上的探索
封思孝是山东人,有一种朴实与倔强的气质。在从艺的过程中,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水彩画创作。在封思孝的艺术创作理念中,一直贯穿着创造这条主线,它是艺术的本质与进化的动力。要创造就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好在哪里,就为这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理”,封思孝放弃了各种诱人的机会,包括人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京城大的艺术机构,只身开始了旅外游学的生涯。这一“游”就是 20 多年。当他充满信心面对世界水彩画坛,并不断给人以惊喜之时,国内画坛的表现使得这位守望者体味到了更多的错落,没有让人羡慕的码头,没有显赫的声名,以及游走20多年而失落的市场与人脉等等。好在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封思孝的包袱,而恰是他面对民族博大的文化精神的又一次轻装上阵,再一次践行了一个守望者不断创造的理念,显现了勃然的艺术生命力。面对封思孝的水彩新作,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的行者对当代、对民族、对审美、对精神的一种深刻的体悟与极富个性化的张扬。
《沙漠之中的别墅(伊夫兰)》
水彩/70cm×50cm
2018年
1. 在历史的节点上,封思孝以一种文化担当精神,探索水彩艺术的当代性,是一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艺术存在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而创作的一种绘画方法,与其他画法比较起来,水彩画更注重技法,讲求颜色的纯净、透明、清晰、自然的艺术特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艺术情感语言。水彩画中水的渗化、流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触,让人感觉到光波的律动,这种意境有着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进入21世纪,特别是水彩画引入中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文艺思潮的不断催生下,水彩画的当代性探索问题已无可回避。从封思孝的探索历程来说,水彩画当代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绘画所呈现出的信息量的探索,除了在语言及技法层面的探索以外,更多的是对历史感及文化内涵的挖掘。新的艺术观念已经深刻地推动了中国水彩画艺术思维的发展和水彩画艺术的创作。“当代”在这里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指与实践有关的水彩画艺术观念及相应的艺术形态,是艺术家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自我重新审视的一种状态。中国水彩画发展到今天,原有的重视技术,忽视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定位和艺术表现语言的滞后等问题已在不断地改变,事实上,封思孝在探索与突破的问题,恰是中国水彩艺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二是言说空间的开拓,这更多的是在视觉审美的向度以外,将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体验等要素放入绘画表现的视野,使绘画在有限的空间内整合不同向度的审美经验及人生体验,从而构建无限的空间感悟。当下,仍有不少水彩画家依旧沉浸在对某些基本的技术问题的摸索与训练中,满足于写生、小风景的不断摹写,造型基本功较弱,严重制约了富有个性的独立创造与艺术语言的形成。再加上创作风格趋同,意识固化、僵化、狭隘化的存在,长期缺乏体系化、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导致中国水彩画无论从创作还是认识上,长期存在着肤浅化、表面化的问题。这也正是封思孝当下探索的意义之所在。三是更多地关注人与绘画、环境与人、绘画与环境的关系,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而不仅仅是就作品评价作品,使“作者、作品、观者、环境”成为一个互动语境下的再创造。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中国水彩艺术正经历一个观念与创造力被不断激发的时代。艺术观念与创造力、现实与理想、主流艺术观与独立观念、公共空间与个人、新的艺术实践与水彩艺术理论构建等,多元、综合、生态已成为中国水彩艺术秩序重整与自我再发现的重要环境。这既是中国水彩画艺术转型的重要方面,更是中国水彩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回顾历史,在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就已成为现代水彩画的发源地,但中国水彩画的传入却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864年至1911年,中国水彩画进入萌芽期,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到李叔同在明信片上的风景画,都是中国水彩画极为可贵的开始。1911年至1949年,中国水彩画进入成长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包括张眉孙、李剑晨、关广志、杭穉英、张充仁、潘思同、王肇民、阳太阳等,作品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1949年至1965年,中国水彩画进入了发展期,除了上述画家外,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画家和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画家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古元、沈柔坚、邵宇、萧淑芳、吴冠中等,带动了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第二次高潮的来临。1978年至今是中国水彩画的繁荣期,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新作不断涌现,创作空前活跃,中国水彩画已不断摆脱“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增强并丰富了水彩的表现力、表现形式和手法,扩展了功能,初步形成民族化特色、时代的精神与个性化风格的格局。封思孝的水彩艺术探索表明,他无疑是这一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者。
《瓦尔扎扎特(摩洛哥)》
水彩/70cm×50cm
2018年
2. 从语言及工具入手,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拓展中国水彩艺术表现的民族审美特性
封思孝关于审美的民族化取向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需要我们系统分析:一是木笔画法。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封思孝借鉴中国水墨画、油画,结合西方传统水彩画技法与工具,研究创造了“木笔水彩画”,并著有《木笔水彩画技法》一书。木笔水彩画在表现形式上与毛笔水彩画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保持了水彩画清新透明、圆润流畅、轻松简洁、水分淋漓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由于用木笔代替毛笔,木笔的笔锋比水彩笔硬,含水少,笔触成块面状,画面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块面构成,作画时通过灵活的运笔以表现复杂的对象,从而形成了色彩薄而不浮、平整和清晰的特点。《青岛街景》是封思孝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是木笔画法的一件重要作品。《青岛街景》中的建筑物,笔触根据建筑的结构来安排,刚劲有力,刚柔并济,在朦胧中见笔触,体现出画面的挺立感。这些效果是传统水彩画笔所难以达到和产生的。二是流动画法。几十年来,封思孝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水彩画创作的同时,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研究创作中国画。他所创造的“流动画法”所展现出的水分淋漓、水色交融、轻松透明,可看到封思孝把西方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画融会贯通的独具匠心。1984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彩画》专辑,刊登了邵宇等21名画家的精品,封面用封思孝的《晨》作品,该画可看作是其流动画法的一件代表作,在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表现北方冬日的树干和夏日茂盛的森林时,更显出“流动画法”的自然生动。传统水彩画表现冬日的树干,很难像中国画那样生动而有意境,而“流动画法”则能使树的形状变化多姿而丰富,枯树、老干也会散发出生命意识,充满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传统水彩画表现夏日的树林,大多采用大小不一的笔触,分几步实施,或采用干、湿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色彩和明暗,以上做法往往会因笔触的大小和水分的多少,影响到树叶的整体效果,画出来的树叶大多死而呆板。封思孝的“流动画法”通过水分的自然流动和特殊的处理,使树叶在水色交融中丰富、真实而生动,一棵棵活灵活现的树展现在画面上。另外,关于水彩画的“留空白”也是历代画家在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重要画技,它关系到整个画面的大效果。封思孝的“流动画法”恰到好处地将各种“留空白”充分地表现出来,使画面既表现了水彩画的明快、静逸之境,又有中国画的雄浑之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体现与感悟,开启了封思孝在大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理想的构建及审美取向的形成,而这一切均来自对母体文化传统及对西欧绘画及文化理念的一种透彻的观悟。正是这种吃透两端的感悟,才使其在水彩画的创作及探索中逐步培育并形成了个性化的系统的审美经验,这是封思孝果敢地走向一条新路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水彩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水彩艺术家曾借用油画技巧来提高水彩画的表现力,但只有到了完全摒弃了油画技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立技法体系之后,水彩画才能够独立地成为一个画种。18世纪是英国风景画建立的世纪,也是水彩画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极具魅力色彩的艺术语言,在人们误读水彩艺术语言的现代性与探求的畸形发展中,封思孝发现,如果不能自觉地植根于水彩艺术语言的本体与价值意义层面,就无法对中国水彩艺术语言的变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更难为当下中国水彩艺术转型找到系统的理论依据,那么,构建本民族自己的水彩艺术语言体系及其价值标准就愈发不可能。这一认识,构成了封思孝水彩艺术探索的重要视角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