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沙农场:打好“三张牌”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2024-01-18 17:39:27|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蓝、水碧、土净,切实增强职工居民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持续向好的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日前,江苏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发出《关于2023年度治污攻坚宣传作品评选结果的通报》,南通市选送的江心沙农场污染防治攻坚作品《崎路我先行,山高人为峰》喜获一等奖。近年来,江心沙农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聚焦水、气、土等关键领域,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蓝、水碧、土净,切实增强职工居民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持续向好的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好“机制牌”,常抓不懈显韧劲。

  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等列为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活动第一议题学习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成立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大职责,将污染防治和推动绿色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召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宜居农场”交流研讨会,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短板,拿出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入江河道疏浚、镇区人居环境整治、污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场域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江心沙农场环境清洁行动暨“四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场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四治融合”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并获批《江心沙农场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生态因素融入“一轴连一带,绿链串多心”空间结构的城镇开发建设全领域全过程。同时,把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列入农场公司“十四五”规划,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打好“防治牌”,创优争先鼓干劲。

  江心沙农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纳入海门区季度考核,以“考”促“干”,力争上游。“三夏”“三秋”重要节点,采用“网格员+铁脚板+无人机,立体化+全覆盖+全时段”的督查、巡查模式,实现场域秸秆禁烧“零火点、零黑斑、零通报”。

  实施秸秆全量深耕粉碎还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力水平,年还田面积近4万亩。严格落实“药肥双减”,并列入产量考核约束性指标,制定“药肥双减”标准和“三高一控”技术规程,与各生产小组管理人员签订《全面质量管理安全责任书》。

  坚持“肥水不下河、退水不直排、养分再利用”原则,通过对场域范围内水系进行封闭管理,在部分区域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吸附拦截,有效推动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以“河长制+保洁员+志愿者”治理模式进行长效管护,健全完善工作台帐和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深入推进“六小行业”排水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河道排口的溯源整治,根据溯源排查情况“量体裁衣”,排查污水、雨水排口62处,封堵居民生活排污口6个和企业排污口5个。

  开展餐饮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整治行动,督促34家餐饮服务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强化废气排放企业管控,重点对2家制砖企业烟囱排放问题进行全方位监管。

  加大巡查检查力度,督促场域沙石料堆、码头采取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并落实日常洒水,确保扬尘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管控。环境总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连续3个季度获评海门区考核先进单位。

  打好“宣传牌”,久久为功有钻劲。

  充分运用“江心沙之声”微信公众号、广播、报纸,公司网站、电子屏、横幅等媒介,开设“环保课堂”“环保卫士”等专栏,发布环保理论、微电影等30余条,制作环保悬挂标语、横幅100余条,形成多维度立体式宣传态势。

  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科普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空盘行动”“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亲子体验活动10余场,参与人数300余人次,开展生态环保“云普法·微宣讲”进企业、进家庭活动3次,受众人数达500余人次,深入践行环保理念。

  依托江心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志愿者活动,到社区、公园广场、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等地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等20次,组织主题征文、摄影、书画等活动3次,征集作品200余件,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共享美好的浓厚氛围。

  依托12345政务热线、职工居民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后台等反馈,接受大气、水和噪声等职工群众关切的污染投诉与监督,并组织人手限期解决问题。

  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探头”作用,进行全流程精准监督,有力推动污染防治责任传达到位,主动寻求属地环保、城管、公安等部门的指导和协助,形成“监督——整改——反馈”工作闭环,着力构建“常防长治”“联防共治”的综合治理机制。(文/袁伟)

【责任编辑:DH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