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遇上科技风 江苏非遗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

2024-07-08 09:05:47|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神秘的孔望山摩崖石刻、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巍峨耸立的北宋阿育王塔……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精美绝伦的水晶屏风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神秘的孔望山摩崖石刻、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巍峨耸立的北宋阿育王塔……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精美绝伦的水晶屏风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借助3D扫描和激光雕刻技术,连云港九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穿越”表层,在水晶内部进行三维立体雕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水晶内雕工艺品,将传统元素与科技之美完美融合。

  当前,借助科技力量,众多非遗迸发出新的创意,成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要想让非遗真正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绝不仅仅是技术叠加这么简单。

  新技术赋予更加“年轻的心”

  “传统的东海水晶雕刻大多为外雕,凭借雕刻师精湛的指尖艺术‘出圈’,内雕完全可以与之互补,让更多的创意落地。”在连云港九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借助了3D扫描和激光雕刻技术的“内雕”让传统水晶雕刻焕发“新生命”,比如完全在外雕的基础上进行“内雕”,使二者形成镜像画面,能在同一个作品中碰撞出实和虚的效果。

  科技赋予了传统晶雕以新的生命,但即便融入了新技术,传统元素仍是晶雕的“灵魂”。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东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汉龙凤牛角饰”“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的“帛画图”通过水晶内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借此将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搬”到街头巷尾,把城市当作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记者获悉,目前,他们的内雕工艺品已远销海外70多个国家。

  “非遗的表现形式越多,呈现出的可能性越多,生命力就越强。”苏绣传承人张雪认为,跨工艺的结合或者不同非遗之间的互相借鉴很有必要,“这能打破人们对于传统非遗技艺的观念局限”。

  通过科技“跨界”,苏绣将传统的刺绣艺术向动态三维立体转变,于动静间改变了传统苏绣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新的思维和意义。其中以苏绣作品《玉兰蝴蝶》最为典型,人靠近时可以看到,饱满明净的花瓣慢慢舒展开来,蝴蝶也随之振翅。立体的玉兰,振翅的蝴蝶,让这件作品充满生机,这是苏绣作品首次实现互动性动态形变。张雪解释说,他们将形状记忆合金“藏”在花瓣和蝴蝶的翅膀里,温度改变会触发两片记忆合金发生形变,向不同角度牵拉,形成花瓣缓缓绽放、蝴蝶扇动翅膀的动态效果。

  张雪还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苏绣中,在地铁站创作出全球首个沉浸式苏绣数字互动装置——《星空》。观者站在特定区域下,可以看到互动传感等技术呈现出星球绕着太阳转动的动态情景,在欣赏苏绣的同时与之产生交互。

  “非遗中拥有大量能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元素,结合现代科技,可以掀起中国风审美热潮。”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看来,非遗能够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重新认识非遗,同时给予设计师更多重塑非遗、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可能。

  “新玩法”俘获更多年轻人

  除了非遗内容的创新,新技术赋予的传播形式创新,也帮助非遗俘获了更多年轻人。

  “数字化转变在非遗传承保护、非遗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认为,非遗数字化重塑有助于帮助其更好地展示,例如敦煌石窟的壁画这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褪色,而数字化能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一窥它的原貌。

  借助数字技术,非遗有了更多“新玩法”。卓易文化研发了国内首个紫砂元宇宙平台,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搭建线上虚拟元宇宙,让人们可以“云”参观紫砂展览、“云”购买紫砂数字藏品、“云”定制紫砂壶……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和供春、顾景舟等历史名人对话,了解不同时代的紫砂故事,还能选择各种器型和泥料设计紫砂艺术品。制作完成后,这把拥有专属印记的紫砂壶将通过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送到用户手中。

  苏州丝绸博物馆结合AI技术,为苏州漳缎创造出更广阔的互动空间。折枝牡丹纹、青地团花纹、孔雀鸳鸯纹……今年4月底,百度文心大模型通过学习3000多件珍贵馆藏纹样特征,打造了“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用户可以与“AI创作模型”所绘制的“赛博漳缎”进行沉浸式互动,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古法织造技艺,目前参与共织“赛博漳缎”的观众有近2万名。

  记者获悉,苏州丝绸博物馆对馆藏的近现代丝绸样本进行数字采集,还通过“丝绸元宇宙”数字纹样体验空间、丝绸纹样数字展、数字纹样静音音乐会、创意纹样套色印章等数字创意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江苏不少地区非遗资源都非常丰富,但传承人年龄结构越来越失衡,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数量较少,对非遗传承保护来说不容乐观。”在赵罡看来,“记录非遗当下的状态,并对公众开放展示,让更多人投身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中。”

  “此前非遗传承都是口传心授,现在我们都把它做成开放的数字化课程,让更多人能够进行学习。”赵罡介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建立了“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原汁原味地呈现工艺美术非遗的各类素材和资源,并进行系统化架构,使其服务于非遗的设计创新。

  “数字化”要以人的体验为中心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非遗数字化项目,在经营不到一年就偃旗息鼓。对此,赵罡认为,非遗数字化需要更理性看待,不能盲目赶热潮。比如仅仅通过加一个VR眼镜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不能亲身感知体验非遗的人来说,虚拟现实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但对于可以亲身体验非遗的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在场感’。”

  赵罡提到的“在场感”,意指非遗需要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才能容易理解,如果简单将其置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传播和理解的阻碍。他以苏绣为例,苏绣区别于蜀绣、湘绣等绣品种类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在于江南的独有文化环境凝结成的文化内核,而非单纯针法上的区别,“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某一个技术环节。”

  能否以科技赋能非遗,带动一个街区的发展?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平江九巷——趣玩Walk”体验活动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其中焕新非遗民俗节庆活动的“轧神仙”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参与。昆曲、刺绣、缂丝……在平江路这条文化荟萃的历史街区,数字化“加持”进一步盘活了历史街区各种资源,优化了游客体验。

  “非遗传承,要具备长远眼光,用不断变化更新的新技术拥抱古老的非遗。”张明认为,这要从视觉层面、产品设计层面等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他举例,比如在视觉层面,可采用AIGC技术创新重构非遗纹样元素。张明认为,当代设计师在对非遗进行数字化重塑时,一方面要“向后看”,深入了解非遗的底层历史文化架构,另一方面,也要“向前看”,发掘中国非遗的未来形式创新和国际传播的文化价值。

  “比如云锦这类代表着丝织品最高成就的非遗,如何用当代审美和新技术将其重新设计?”张明说,要赋予其现代功能,与当代人生活时尚潮流结合,让非遗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比如,南京云锦《飞龙在天》便是网游《阴阳师》皮肤的实物化呈现,这件作品结合了龙年生肖主题系列皮肤的配色与元素,作品主体以五爪升龙为核心,龙身蜿蜒,龙须飘逸,龙鳞闪烁,龙爪分别执阴阳两珠、四周配以祥云环绕,背景为柿蒂纹,展现出龙的尊贵之气。金文云锦工作人员表示,“云锦”依托于游戏“皮肤”,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在新生代玩家面前,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也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美学体验。

  “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一切要以人的体验为中心。”张明认为,在技术过度“入侵”生活的趋势下,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更显珍贵。在今年南艺毕业作品展览中,记者观察到,有作品从南京云锦织金织造工艺和大花楼提花织机衍生出创意,将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小家电结合,设计出一款空气净化器。机身设计参考了大花楼提花织机工作时的运动规律,空气净化器工作时机身运动带来的光影变化是从织金效果中产生的灵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现代生活美学的结合。(新华日报记者 程晓琳 张宣 周娴)

【责任编辑:DH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