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黄桥街道1个项目成功入选市级非遗

2024-01-08 10:13:49|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示了第八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名单,相城区黄桥街道1个项目《苏州黄桥粉青鱼宴烹饪技艺》成功入选。

  近日,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示了第八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名单,相城区黄桥街道1个项目《苏州黄桥粉青鱼宴烹饪技艺》成功入选。

苏州黄桥街道1个项目成功入选市级非遗

  粉青鱼宴,是黄桥当地传承百年的经典宴席。一桌十几道菜肴,由3条现杀大青鱼的不同部位烹制而成,鱼唇、鱼肚、鱼鳔、鱼鳞等皆可入菜,花色繁多,味形不一。这里的大青鱼,专指黄桥出产的粉青,其肉质肥实,堪称青鱼佳品,是“老苏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做法又有熏、糟、红烧、蒸……可谓一日尝尽黄桥鲜。

  一条粉青鱼、一座黄土桥、一片清荷塘,共同描绘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梦里水乡,它们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黄桥的“文化名片”。

  黄桥的地形东高西低,地势低洼,积着一窝天堂水,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让老一辈黄桥人得以“靠水吃水”。据《吴越春秋》所载,越国大夫范蠡曾隐迹于苏城北蠡塘等地,在现在的张庄(黄桥)、陶村(蠡口)一带,围沟筑岸,凿河泄洪,养殖鲤鱼,开创了黄桥最早的养鱼史。

  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黄桥渔民终于养殖出四大家鱼“青、鲩、鲢、鳙”,即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黄桥粉青鱼。黄桥粉青鱼的成长需要四五年,其灰背白肚的体表微微渗着娇嫩的粉色,故得名“粉青”。2021年,“黄桥青鱼”顺利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感官品质鉴评会。

  除了养鱼技艺的传承,烹饪技艺的创新,还有渔歌文化的再现。黄桥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唱船歌、讲渔事等,留下了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歌谣、歇后语等作品,如《捞草小调》《踏车小调》等,具有浓重的江南水乡韵味。此外,《撷彩渔乡》(包括《渔有黄桥》《渔出黄桥》《渔跃黄桥》三辑)陆续出刊,并编排《渔跃黄桥》歌舞表演,让更多人了解黄桥“渔文化”,浸润江南风土人情。

  养粉青,烹粉青,唱粉青。漫长的岁月里,黄桥人立足一方秀水沃土,把养鱼事业从传统推向科学,从自给自足推向发展壮大,也将思维触角放眼远方,打出了一张闪耀的“渔文化”名片。这张名片上书写的是黄桥人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

  黄桥是渔乡,也是一个桥乡。黄桥,本是一座桥的名称,旧时有叫“黄土桥”的,也有叫“黄塔桥”的。其实,黄桥只是众多桥梁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的桥点缀在弯弯曲曲、绵密细小的港河浜溇。

  作为名副其实的水天堂,这里村村有桥,水路相通,桥桥相望。据2005年统计,黄桥共有桥梁108座,其中路航道桥梁7座、公路桥梁20座、农桥81座。黄桥桥梁密布,有造型不同的拱桥、梁桥、平板桥,有风格各异的石桥、砖桥、木桥、跳板桥、竹夹桥。黄桥人还据此编印出版了《渔乡桥语》,用亲切的口吻讲述辖区内众多桥梁的前世今生。

  黄桥的桥凝聚了黄桥人的智慧和勤劳,记录着黄桥人的坚实脚步,留住黄桥众多桥梁的历史,就是铭记奋斗的足迹。它们是纽带,也是跳板,从一座座桥上走过,黄桥人走出了“老板镇”,一步步迈进“现代精致新城区 美好生态金黄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首汉乐府民歌勾勒出江南水乡荷叶连绵的诗情画意。千百年前,随着黄桥渔民凿围荡养鱼,引种楚地莲藕,这里也积淀了丰厚的“荷文化”。如今的苏虞张公路以西太阳路沿线,依然是一派水韵荷香的清丽意境。

  夏秋时节,桃李无言,唯有亭亭荷莲,风送阵阵清香。把握“荷文化”这根主线,绘制现代版“荷塘月色图”,这是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的美学理念。荷花仙子雕塑、百荷流香栈桥、荷韵文化长廊、荷月楼展示馆等设施的打造,则为公园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也与虎丘湿地公园合称“南北双湿地”,成为了独特的城市绿意空间。

  “十里荷香惹人醉,万鸟欢唱黄桥谣。”一幅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再现了黄桥人夏日赏荷的民俗风情。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荷花的高雅风韵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责任和情怀。黄桥人将用自己的热爱和坚守,延续着这些文明瑰宝,充分活化利用渔文化、桥文化、荷文化等优质资源,将传统文脉基因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之中,不断弘扬江南水乡传统风韵。(图文/相黄萱)

【责任编辑:DH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