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印象江苏 > 正文

如东:掘苴垦区盐碱荒滩长出滨海“新粮仓”

发布时间:2023-12-01 16:02:06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王月星 俞慧娟 袁紫仪  |   责任编辑:DH010
如东以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土地整治项目为试点,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扩容、增效。目前,一二期项目已实施完成,累计增加耕地面积3000余亩

  如东是沿海农业大县,境内拥有大片滩涂和盐碱地,未利用的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也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如东以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土地整治项目为试点,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扩容、增效。目前,一二期项目已实施完成,累计增加耕地面积3000余亩,让“荒凉之地”也能呈现勃勃生机。

如东:掘苴垦区盐碱荒滩长出滨海“新粮仓”

  探索良法,激发土壤活力

  滨海盐碱地不同于普通的土地,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且质地比较松散,遇水易板结。不保水、不保肥、不保温,也导致植物很难在盐碱地上生长。大区域调查、土地平整、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土壤改良、肥力提升……2017年起,省地质局海洋院的盐碱地改良团队开始为这片土地“对症下药”。

  盐碱地上,首先要解决的是脱盐的问题。团队在改良区构建淡水微循环系统,以达到上部洗盐、四周阻盐的目的。一方面通过雨水和引入淡水的方式,对盐碱地不断冲洗,将盐分向外排出;另一方面,在最末端挖建环绕整个项目区的独立水系,实现内部水系循环的同时,阻隔外部咸水入侵。

  脱盐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性状。省地质局自主研发土壤改良剂和改良有机肥,将易板结的土壤调节成健康状态。从改良后的土壤剖面来看,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疏松结构的耕作层,土壤性质、土壤质量得以改善。如今,土壤平均盐度由进场前10‰以上降至3‰以下,土壤平均有机质从进场时近乎于0上升到10‰。

如东:掘苴垦区盐碱荒滩长出滨海“新粮仓”

  选育良种,盐碱地上“种希望”

  土壤改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盐碱地上选种的植物,也随着改良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

  改良早期,田菁、碱蓬、盐蒿等中重度耐盐植物被种在了盐碱地上。这些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分,对于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调节土壤耕作层环境具有促进作用。改良中期,盐碱地上则换种了油菜、大麦、选育水稻等轻微耐盐作物。改良后期,基本能满足小麦、水稻等一些普通粮食作物对于土壤的需求。

如东:掘苴垦区盐碱荒滩长出滨海“新粮仓”

  在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展示区内,一块块小田内栽种着松早香、紫香糯、盐稻10号、盐稻12号、海璞1号等八个品种,这些水稻品种都是经过试验田里的层层筛选,最终才在如东基地进行推广。团队既负责盐碱地的技术改良,同时也承担着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示范区的大面积种植,最终从本土的试验品种里选出产量高、口感好,耐盐性、抗逆性强等综合经济效益好、适合滨海盐碱地生长的优质品种。

如东:掘苴垦区盐碱荒滩长出滨海“新粮仓”

  管护并重,让改良田变高产田

  搭载着光谱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巡田”,在人肉眼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光谱传感器跟踪植物的健康状况,从而根据分析数值,对土壤“缺啥补啥”。除无人机定期跟踪监测,技术人员采样抽测关注土壤性状外,周边布置的监测井、监测点也实时监测着盐碱地的水盐变化情况。要想让改良田一步步迈向高产田,土壤的肥力是关键。虽然一二期项目所在的盐碱地已经脱盐成功,但还必须严格控制不能返盐,在水土保持上下功夫,同时通过秸秆覆盖、秸秆还田、针对性施以定制肥料,更好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成为粮食丰产的沃土。

  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土地整治项目面积约1万亩,其中一期约4000亩,二期约1000亩,三期约5000亩。目前,一二期项目已全部通过补充耕地质量验收,除沟渠等配套设施外,累计增加耕地面积3000余亩;三期项目正在开展配套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预计2024年可形成耕地。通过改良利用,被称为“农业荒漠”的盐碱地逐渐变成滨海“新粮仓”。一组数据显示:一二期项目中耐盐水稻亩产由最初的600多斤到现在高产田块可达1300斤;小麦亩产由最初的300多斤到如今高产田块可达1100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如东仓”的力量。(图文/王月星 俞慧娟 袁紫仪)

编辑 丛远华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