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印象江苏 > 正文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发布时间:2023-11-10 16:13:04  |   来源:中国网·美丽苏州  |   作者:吴婷  |   责任编辑:DH010
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群汇聚成了城市地表的繁华热闹,展示着一座城的实力和创造力,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则代表着城市的前瞻性以及未来的潜力和竞争力

  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群汇聚成了城市地表的繁华热闹,展示着一座城的实力和创造力,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则代表着城市的前瞻性以及未来的潜力和竞争力,既要向上“生长”,也要向下“扎根”,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具韧性、更加强劲。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向上看,塔吊林立,层台累榭,新城正以蓬勃姿态拔节生长,向下看,这里的地下空间也正在发生精彩“蝶变”。地下管线是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担负着信息传递、能源输送、防洪排涝等重要任务。近年来,苏州高铁新城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统筹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管理,做足城市的“里子”。目前,苏州高铁新城25条主次干道已建成燃气、供排水、电力等各类地下管线178公里。

  澄阳路地下综合管廊是苏州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管廊建设城市的试点之一,由苏州管廊公司与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创新合作方式,采取类PPP的模式合作建设。项目南起蠡太路,北至太东路,全长3.24公里,断面尺寸为6.5米×3.65米,将城市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视等各种管线设施统一集成到地下的预留空间里,还配有检修、消防等设备。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产业园 (西片区) 慧意街综合管廊建设区域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环秀湖以西片区,属于连片新开发地区。本工程综合管廊纳入管线包括电力、给水、通信、能源和预留管,总长度约1.58公里。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长三角创新研发社区产业园(西片区)吴韵路隧道项目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环秀湖以西片区,吴韵路隧道北侧在漕湖大道以北设置敞开段,随后以暗埋段下穿漕湖大道、富居东路、慧意街、慧如意,南侧在通苏嘉甬铁路以北设置敞开段。道路总长约2.2km,隧道暗埋段长度约1.49km。吴韵路隧道双向四车道,隧道段设置港湾式紧急停车带,宽度≥3m,地面敞开段辅道双向四车道。

  十余载春华秋实,城市地上空间日新月异的同时,苏州高铁新城地下建设也在不断延伸,地下空间正像树木根茎一样悄无声息地生长,持续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地图。

  功能复合,赋能产业发展,梦幻的地下世界总会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高楼下方投射城市“倒影”是推进存量资源活化的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新的追求。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千帆竞发、活力潮涌。自苏州高铁新城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奔涌向前,逐步打造了全域开放、全链发展的“智驾之城”。当前,苏州高铁新城已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超140家,汇聚人才超5000人,建成智能网联测试道路超250公里,部署超1700套路侧设备。

  2020年底,苏州高铁新城开发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复合功能,在辖区核心区域启动建设“智驾运维港”,通过建设该项目为辖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封闭实验场所”和“开放测试道路”之外的“第三空间”。

  智驾运维港位于苏州高铁新城核心区域青龙港路59号苏州北站南广场B1,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长三角地区规模领先的多功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测试和场景服务载体,于2021年7月投入使用。现已拥有6大开放功能区和8个专业服务载体,能够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项目对标、车辆改造、技术测试、设备检测、运营保障等需求,覆盖从L2到L4全阶段的高等级智能驾驶测试需求,是国内领先的支撑智能驾驶多车型全功能改装测试的专业共享化运维港。为苏州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解决充电、改装、标定、测试的功能载体,解决入驻企业“对标难”“改造难”“测试难”三大难题。这一目标已经在运维港建成的2021年初初步完成。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智能驾驶场景服务载体。融合AVP和AVP测试、高等级封闭停车场道路、Robobus和Robotaxi改装、Robobus和Robotaxi接驳、高速充电服务、自动驾驶人才培训、出行服务枢纽、低速物流枢纽、低速物流测试等多种场景,并已于2021年底至2022年初完成各项场景落地工作。基于1.0和2.0的功能,智驾运维港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场景的孵化平台和展示平台,成熟场景将从这里走出高铁、走向全国,而运维港也将在未来升级为融测试、展示、城市出行服务和智能驾驶科普为一体的“城市景点”。

  生态优先进军深层空间,今年7月,正式对外发布,苏州高铁新城获批成为两个先导区之一。在城市的上方,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拔地而起;在城市的下方,一种全新的能源使用方式正“开足马力”。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苏州高铁新城区域能源站集中供能系统整合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主设备均由国际国内顶尖厂商OEM,全过程统领方案设计、设备定制、安装调试、智慧运行等各环节,建造高参数、主备用、超高能效的集中供能系统,综合应用区域内电力、电厂余热、燃气、污(中)水、太阳能、双蓄等生产冷热量,用水为能量媒介,通过管道向千家万户送去冷暖,用户体验更加舒适、费用更加低廉。

从“深度”看苏州高铁新城

  其中,1号能源站——启动区能源站,为将近100万㎡的建筑提供集中供冷供暖服务,采用BIM技术,精心设计建造、高度集约化的能源设备和管道布置在仅只有1500㎡的地下空间,不到4个篮球场。

  高度集约化的能源系统布置在地下空间,替代了几百万台空调和采暖设备,极大提升了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在确保用户体验的同时,全域内电力和燃气装机容量将下降30%以上,用户投资和使用成本下降30-50%,每年将节电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万吨,能真正实现社会、用户、企业的多方共赢。

  景与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苏州高铁新城贯彻落实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雨水等为重点建设海绵城市。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高铁新城幼儿园、芯汇·都市景苑等项目先后获得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不仅能够解决城,地表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而且在增加城市生态绿地,降低能耗、储碳固碳等方面功效显著。目前,轨道交通2号线已建设完成,轨交7、10号线(苏虞张段)和2、7号延伸线加快建设中。融合TOD综合开发设计正加速推进,地上地下空间将有效衔接,为城市更新、完善与激活创造新的可能。高铁苏州北站扩容正高标准推进,根据规划北站将建成集车站集疏运体系、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主次干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高铁苏州北站南广场地下通道提升项目已完工。

  破解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困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都必须更加充分、安全、高效地利用宝贵的城市地下空间。下一阶段,苏州高铁新城将持续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跳出土地“表面”束缚的刻板思维,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在开辟地下交通网络、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等空间时,提前布局地下软件库、数据库、种子库、地下智慧物流等,不断向地下挖潜一条充满希望之路,为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改善提供更多可能。(图文/吴婷)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