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江苏 > 正文

“苏”写美丽新画卷丨绿水青山绘就“壮丽东南第一州”

发布时间:2023-09-19 08:20:45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淮安生态环境  |   责任编辑:DH019
碧波万顷的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跻身国际重要湿地;绿意葱茏的“百里画廊”风光无限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夜色朦胧,在钵池山沙滩上仰望可见都市“最美星空”……

  碧波万顷的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跻身国际重要湿地;绿意葱茏的“百里画廊”风光无限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夜色朦胧,在钵池山沙滩上仰望可见都市“最美星空”……

“苏”写美丽新画卷丨绿水青山绘就“壮丽东南第一州”

  近年来,淮安市牢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为引领,持续放大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低碳试点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列江苏段沿线第一,“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成为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支持保护湖泊"之一......如今,在1.01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已悄然形成,绿水青山正绘就一幅“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大美画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清晨,太阳刚升起,淮安钵池山公园便热闹起来。健身爱好者纷纷来到这里,散步、赏景,三五结伴,呼吸新鲜空气,尽享快乐时光。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淮安紧紧围绕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淮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首提首推城市,是全省“1+3”重点功能区中的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区。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

  注重科学规划引领,先后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碳达峰方案专题研究。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生态优先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充分体现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协调机制,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谋划、部署安排,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部署推进,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格局。

  减污降碳,产业“调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淮安的“绿”,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坚定步伐,也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雄心壮志。

  江苏淮安国峰清源生物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农业“绿岛”项目,是淮安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一次探索。项目建设总规模为日产30000nm³生物天然气一体化二级发酵罐及其附属设施。建成后,每年可处理畜禽粪污80万吨、水稻秸秆4万吨,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以上。此外,淮安还建立首个汽修喷涂“绿岛”,统一收集、集中治理汽车维修喷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切实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如今的淮安,正加快迈出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减污降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调优能源体系。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完成60万吨水泥、120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坚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333”主导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精心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助推生态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调整企业布局。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强化“两高”项目管控,完成709家“散乱污”企业关停、搬迁及改造升级工作。

  天蓝水净,地绿山青,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夕阳西下,古黄河畔的绿道上人流如织。市民沿古黄河一路慢跑,凉风习习,很是惬意。垂柳、桃树、乌桕、菖蒲、鸢尾、芦苇……绿道沿线处处皆景,春秋两季形成更是色彩艳丽、姹紫嫣红。绿道全线长约40公里,从东到西有机串联起古黄河沿线两岸湿地公园、樱花园、柳树湾、动物园等十余个公园,形成一条“水绿贯通”的“城市绿脉”。

“苏”写美丽新画卷丨绿水青山绘就“壮丽东南第一州”

  近年来,淮安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整治和扬尘综合管控,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气国控站点“48小时+12天”专项攻坚获推介。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淮安四水穿城、五湖镶嵌,境内河湖水网密布。作为通济江淮的生态水城,淮安坚持统筹谋划,标本兼治,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统筹实施退养(圩)还湖、渔民上岸、区域防洪、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提前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提升。

  2022年,淮安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Ⅱ比例苏北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全部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断面。

  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

  淮安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结队的白鹭在田间觅食、嬉戏。随着白马湖转向全流域保护,10条入湖河流确保清水入湖,水质总体稳定维持在Ⅲ类水标准,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苏”写美丽新画卷丨绿水青山绘就“壮丽东南第一州”

  近年来,淮安将白马湖修复与整治作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试验田。投资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等工程,沿岸新增湖滨绿化带100多万平方米、生态涵养林8000亩,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质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淮安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洪泽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全面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重要湿地修复工程。

  精心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体系。加强“云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提高科学精准执法水平,非现场执法、夏季监督帮扶做法被推广。健全市、县、镇三级执法机构,在全市设置26个跨区域镇级执法所,深入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持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获评省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

“苏”写美丽新画卷丨绿水青山绘就“壮丽东南第一州”

  “青山奇 绿水妙 爱环境 须记牢 守环法 知环保 共参与 行动早……”深入推进环保宣传“六个同行”,自主创作淮安版、江苏版、中国版环保三字经,《“公民十条”环保三字经》获评全国2022年度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作品,涟水中学、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美丽淮安建设责任重大、前景可期。当下的淮安,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凝聚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图文/淮安生态环境)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