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兴化市垛田街道戴家村地处市区东10公里处,南临G344国道,北接戴昭公路,前依梓辛河,后枕车路河,境内有“南荡遗址”、得胜湖、癞子荡等自然人文资源,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于2001年由原五个自然村合并成行政村,下设23个村民小组,共1550户5541人,耕地面积2820亩,水面5746亩,以鱼蟹为代表的淡水养殖为该村主导产业。戴家村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活动,村庄宜居,产业振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24680元提高到2021年3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219万增长到2021年261万。戴家村设1个党总支部,5个党支部,21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135人,预备党员1人。
近年来,戴家村党总支提出“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付诸行动,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民”共富的新路径,进一步凝聚了党群力量,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落地见效。
堡垒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坚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发展共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建立“1+5+N”党组织体系,“1”是指戴家村党总支,“5”是指戴一、戴二、戴三、戴四和平家5个网格党支部,“N”包括2个已建的功能型党组织兴化市乐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功能型党支部(35名党员),兴化市得胜湖渔具编织合作社功能型党支部(21名党员)和1个在建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功能型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党建带动引领水产养殖、笼网编织等产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突破区域界限,打破行政壁垒,与辖区重点企业中源塑业、嘉味多食品等企业实行村企共建,统筹双方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构建“联组织、兴产业、富百姓、促和谐”农村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提升产业规模、扩大规格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多种途径实现增收致富。
党旗红,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实行“党员能人模范带、党员定责传帮带、党员示范产业带”的帮带机制。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商户等,实施评星定级和双重管理,培养党员成为致富能手、致富能手成为党员,带动村民获得更多红利。近年来,先后培养了致富能手26名,在产业链上发展党员5名,有3名党员致富能手进入了村“两委”班子,56名党员常年活跃在笼网编织、笼网销售、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各行各业,成为引领致富的中坚力量,示范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戴家村大力发展笼网编织、水产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做优产销、惠民、技术等产业发展服务。在村党总支的引导下,两大功能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全村1651户中,从事笼网编织的有363户,从事水产养殖的有249户,三产服务业的有895户。戴家村党总支一直以来,坚持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工作要求,着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基层党建融入产业各环节、全链条,走出“村”“民”共富的发展新步伐。
治理优,把服务落在产业链上。为保证养殖产业和笼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戴家村党总支在总结“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经验基础上,按照“党建+产业+共建”的原则,将网格再细化,根据村庄巷道布局、各产业分布现状,党员户门牌张贴上岗,选任一批“巷长”做宣传员,及时宣传上级信息;做监督员,随时掌握产业情况;做服务员,时时传达产业需求。针对新农村建设遗留问题、邻里之间的矛盾等,支部牵头设立乡贤评议堂,通过自荐、互荐产生乡贤预选名单,再经过两委会、党员大会确定了56名乡贤。合理的诉求立即按照程序依规依法进行处理化解,对于不合理的诉求更加重视。发挥“铁脚板”的作用,主动上门做好解释工作,让乡贤评议室成为处理问题、倾听诉求、解决邻里纠纷的居民之家。目前所有矛盾得到了合理化解和有效遏制,全村无新增越级上访、信访,更无集访。
除此以外,为确保乡村振兴进程取得实效,支部联合上级水产部门,给广大养殖户搭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养殖专家针对广大养殖户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把技能传给养殖户。在笼网产业上,支部经常组织笼网编织大户举办“笼网编织创新大赛”,调动编织户的创新积极性,促使笼网产品品质更优,种类更多,把水产养殖和笼网编织发展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关键产业,增强农户增收致富的信心,达到党建引领助农增收的目的。
2014年,戴家村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建了门楼、文化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实施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并于2015年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检查验收。戴家村在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共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为解决拆迁户安置问题,通过上争立项,新建1800㎡的集中安置房,又投入近2000万元。2018年投入50万元新建卫生服务站,2019年又投入70多万元对村庄道路进行硬质化改造。戴家村从过去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道路,成为如今人人称道的“示范村”。(图文/王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