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构建党建引领、居委会协调、居民自治、物业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切实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江岛落地生根,服务居民。12月19日,南京市建邺区城管局、江心洲街道联合组织召开“开工先介入 竣工抓管理”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分类新思维。
一、开发建设
开发建设中的江心洲绿如翡翠、状如青梅,西跨长江主航道与江北相望、东隔夹江与主城相邻,中承长江五桥,北望长江大桥,南眺长江三桥,全洲南北长12公里、东西平均宽1.2公里,环洲江堤长24.38公里,全洲陆地面积约15.2平方公里,约70%都是绿化覆盖,青植相伴、绿水相依、宜居宜游。从发展规模上看,江心洲规划总建面约740万平方米,规划常住人口约11万人,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县城。
2022年江心洲在原有24个居民小区的基础上,新交付6个居民小区,预计2023年还将交付7个居民小区,到2023年7月江心洲就有37个居民小区。目前岛上还有17个待出让商品房地块,三期安置房正在建设中,四期、五期安置房待开工,建成后江心洲大约有70个居民小区。产业布局:生态科技岛已引进了仁恒国际广场、英达公路医生、胜科国际水务中心、夏苏鲁院士科创中心、气象信息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科大讯飞等项目陆续投产。在建学校、载体、产业园17个。多产业结构的城市环境,也对江心洲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江心洲街道及时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实地考察、组织联席会议、约谈建设项目方等多种举措,提前筹备、紧密部署,针对性制定各项垃圾分类工作举措,切实高效、有序推进江岛垃圾分类工作。
二、规范管理
1.打牢基础,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全岛小区收集点的选址均由职能部门、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实地查看,研究讨论出来的,并因地制宜地设计、建设收集点尺寸大小,细分收集区、洗手池、备桶区、洗桶区,可回收投口细化为纸盒、泡沫、木块、玻璃、塑料瓶、金属等可回收物回收筐,小到一个螺丝钉都能找它的去处,居民容易“分得清”从而“愿意分”。建设收集点选用铝合金、不锈钢、钢化玻璃等不易损坏的材料,保证十年二十年后,收集点仍能正常使用。每处物业收集点的锁均为通锁,一把钥匙就能管理好所有的亭房,并配备香薰机,居民来扔垃圾时远远就能闻到淡淡的清香,逐步改变居民对垃圾房“恶臭、脏乱”的固有认知,同时每个收集点安装可视对讲监控,职能部门就像“医生”一样,通过监控对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宣教短视频,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
2.建章立制、规范分类管理标准。对社区、物业企业职责进行细化,以查促管,以考促进。小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分出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社区和物业人员入户宣传垃圾分类作为考核加分项,上不封顶,小区收集点出现垃圾桶满溢、亭房外设桶等问题,扣分占比较大,当月排名有垫底的风险。每月依据排名前后评定社区、物业小区红灰榜,每月根据排名对物业小区进行奖补。呼吁党员、社区干部、物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并起到模范带头,先锋引领的作用。
3.创新思路,打造试点标杆小区。创建“无人督导,居民自觉分类”小区,为培养居民垃圾分类好习惯,促使小区垃圾分类实现“无人督导,居民自觉分类”小区,街道成立一支由城市管理部、社区相关负责人、城市治理志愿者、物业代表、垃圾分类监督员为成员的评委小组,对辖区小区在无督导员引导的情况下,居民能否自觉分类的小区进行评定。促进物业企业积极推进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4.两网融合,收益循环补贴工作。初衷:最初设计可回收区域时考虑的是方便居民更便捷地投放各种大小的可回收物,后期通过收集各种分门别类的可回收物后发现其市场价值“不菲”。
实践:结通试点将可回收物的收益交由物业企业支配,按实际入住100户计算,纸盒结算收益约5000元/年,塑料瓶结算收益约1000元/年、玻璃瓶结算收益约200元/年,在未开展垃圾分类前,当作垃圾难以处理的泡沫现在大约能卖到600元/年。这部分费用补贴到平时的物业管理工作中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让小区变的更美。
5.强化监管,宣教贯穿建设全程。新建项目在施工前期,街道城管主动到各个项目向他们宣传《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督促他们按条例要求把垃圾分类收集点、暂存点、洗桶点规划到项目建设中,同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公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示,在销售场所公示,项目配套生活垃圾收集、储存设施的位置、功能等内容;各建设单位需到城市管理部门签署垃圾分类收集点、暂存点、洗桶点建设承诺书,缴纳相应保证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制定落实情况将作为项目竣工验收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验收合格后,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全岛所有小区垃圾分类考核,并根据排名,设“红黑榜”,上报区级相关主管部门。
作为基层机关,我们不仅要落实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政策落实、知识宣教,执法保障,更是要引导居民群众放眼长远,主动参与,提升自主分类意识,关注“门前雪”之外的“大环保”,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风俗、新规矩。
审视自身,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体现江心洲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下一步,江心洲街道将继续联动辖区社区、企事业单位、项目建设方、城管执法中队、志愿者、城市治理公众委员等各方力量,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努力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江岛贡献力量。(图文/肖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