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江苏 > 正文

富民、兴农、安居 淮安: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09-24 17:20:52  |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   作者:虞启忠 窦心蕊 侍瀇兴  |   责任编辑:DH020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2021年6月5日,淮安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随着具有淮安特色的乡村振兴生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也是淮安市决胜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生活的缩影。截至2019年底,淮安市全面实现“十三五”期间14.3万户、42.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2021年6月5日,淮安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随着具有淮安特色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渐入佳境,“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深耕“三特”产业,品牌战略引领兴农路

  绿色,是淮安的底色,也是淮安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近年来,淮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聚焦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不断“建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绿色、优质、放心、安全的食品产业。2018年3月,淮安正式推出整市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将“淮安大米”“洪泽螃蟹”等9个知名品类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发展。目前,淮安已集聚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近200家,注册农产品商标近万个,培育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7件,形成从“田头”到“筷头”的全产业链条。

富民、兴农、安居 淮安: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涟水红窑芦笋种植基地(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秋高气爽,在涟水县红窑镇春竺芦笋种植基地,成片的芦笋苗长势喜人。工人们有的在采摘、有的在包装,一派繁忙景象。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芦笋属高效经济作物,亩均产量4000余斤,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英国、法国、日本等海外市场,亩产值超过2万元。涟水县深化与省农科院产学研合作,利用弱碱性沙壤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仅红窑镇芦笋面积就达1.1万亩,并成功创建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小芦笋已成为涟水百姓发家致富的大产业,有力促进了富民强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

  近年来,淮安市聚力打造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主攻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小龙虾、现代种业“六大百亿级产业”,推动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三大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以产业的高质高效支撑乡村振兴。到2020年底,“三特”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近60%。“淮安大米”年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淮安红椒”亩纯效益过万元、面积超10万亩;“淮安黑猪”猪肉每斤近40元,畅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盱眙龙虾”常年带动从业人员20多万人,造就身价过千万、百万的虾农630多位……一大批特色产业正带领老百姓走上一条越来越宽的富民路。

  “使用‘淮味千年’商标的农产品必须是好中好、特中特、优中优。”据淮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味千年”实行准入制度,进行签约管理。目前,品牌共授权12个品类50家企业,且授权企业全部获得部级农产品质量全程控(GAP)技术体系认证。

  与此同时,在全域旅游方面,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串起大运河流经的淮安所有县区,沿途风景、人文、美食、文化和重大项目尽收眼底,成为展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色走廊”。

  优化人居环境,农民过上“向往的生活”

  走进位于白马湖畔的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农家新楼映入眼帘。这里紧邻淮金公路,毗邻白马湖湿地公园,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社区内,党群服务中心、商业街、电影院、文体广场等一应俱全。湖畔旺屯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平台时常举办节目展演等各种活动,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过去“蜗居”于破旧的老房子,到如今住进宽敞新居,村民都满心欢喜。

  “做梦也没想到,60多岁还能住上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还能在家门口的蹦床厂上班。工作不累,也减轻儿女们的负担,真好。”湖畔旺屯居民孙成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社区附近的高效农业示范带和体育器材加工、渔光互补、粮食加工等项目让很多曾经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都像孙成英一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富民、兴农、安居 淮安: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盱眙天泉湖陡山村(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富了口袋,美了人居,“心里美”同样不能落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是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湖畔旺屯社区通过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利用社区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发挥居民自治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涵养淳朴民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星级党员户、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的开展更是有力引领了社区居民提升文明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十分关注农房改善项目。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自2018年9月起,淮安市已累计完成5.1万余户农房改善,竣工交付项目140个。在推进农房改善项目时,注重挖掘历史、尊重自然肌理的理念与模式最大程度彰显了淮安的本土文化底蕴,保留住乡村印记,展现出水韵旖旎、生态宜居、令人向往的江淮水乡新风貌。

  “万企联万村”,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9月10日上午,晴空万里,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的江苏百斯特鲜食有限公司(中央厨房项目)连续式炒饭生产车间、便当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一份份冒着热气的产品“走下”自动生产线,被专用车运往餐桌。

  百斯特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淮安本土食品企业,企业负责人王强众就是施河镇人,他从销售教学具起家,创业二十多年,王强众转换跑道,将目光聚焦农业领域,致力打造“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带动家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百斯特投资建设的蔬菜生产及初加工基地项目在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产生的租金带动小镇孙李村、戴孟村及周边乡镇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分别获得年增收8万元。百斯特还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从农民的培训,到中央厨房的标准化加工,再到后期的物流运输、市场销售,通过餐饮工业化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从供应简单原料产品向供应高附加值品牌化产品转变。

富民、兴农、安居 淮安: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雨山茶采摘现场(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

  人才是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最具活力的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通过科技镇长团挂职、农业项目专项指导、共建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基地等方式引导专业人才入乡进村,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乡村产业发展第一线,为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淮安启动“万企联万村 人才促振兴”行动,更大力度邀请专家学者为乡村发展问诊把脉,更加精准对接知名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更加务实派遣年轻干部和青年人才到乡村一线挂职“墩苗”,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乡村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人才引领乡村发展的“淮安样板”。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淮安市将依靠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深耕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业布局,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虞启忠 窦心蕊 侍瀇兴)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