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1-02-24 21:16:27| 来源:中国网·美丽泰州|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为加强泰州市垛田保护,传承和弘扬垛田传统农业文化,推动垛田永续利用,2月24日,泰州市举行了《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

今后,泰州垛田保护将有法可依

鼓励千垛油菜花、水上森林等垛田旅游项目

  中国网·美丽泰州讯 (刘芹 刘悦 贾健) 为加强泰州市垛田保护,传承和弘扬垛田传统农业文化,推动垛田永续利用,2月24日,泰州市举行了《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据悉,《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是规范泰州市垛田保护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实施,为垛田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垛田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法制化的轨道,让“垛田故事”续写得更加精彩,让水乡发展更为绿色、更具优势。

  今后,泰州垛田保护将有法可依

  垛田是泰州里下河地区特有的一种农田地貌,是悠久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目前,主要分布在兴化市千垛、沙沟、垛田等镇(街)以及海陵区华港镇和姜堰区淤溪镇,总面积6万多亩。

  近年来,垛田在文化、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价值逐步显现,影响不断扩大,获得多个国字号、世界级称号,其中,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江苏首个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遗产项目;2019年兴化垛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与此同时,垛田也面临垛体高度下降,水域淤积严重,传统耕作技术濒临失传等问题。

  为此,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以加强垛田保护,传承和弘扬垛田传统农业文化,推动垛田永续利用。垛田保护涉及水、土、林、渔、文化、景观等诸多方面,需要市、县级市(区)、镇(街)以及村(居)各层级上下联动、一并发力;需要农业、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文化旅游等多部门齐心协力、携手共管。

  《条例》首先压实顶层责任。强调市和有垛田分布的兴化市、海陵区、姜堰区(以下统称三市(区))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责,并突出资金保障,明确将垛田保护相关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突出考核导向,要求市政府将垛田保护工作纳入地方年度综合考核体系;突出兴化垛田,细化兴化市政府的保护职责,规定更为严格的保护举措。

  强化规划引领,努力实现“一张图”

  科学编制保护规划是做好垛田保护工作的“第一粒扣子”。《条例》以整体谋划、分级保护、突出重点为思路,努力绘就一张精准、细腻的垛田保护规划图。

  实施全域规划。虽然90%以上的垛田在兴化市,但海陵和姜堰两区遗存的垛田,也同样底蕴深厚、别具特色。《条例》打破区划限制,立足里下河区域整体,从市级层面编制垛田保护规划,并强调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河道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协调,避免垛田保护各自为战,无序重复。

  进行区域分级。现存垛田用途不同、风貌各异、价值有别,《条例》在明确兴化市四个镇(街)、海陵区华港镇三个村和姜堰区淤溪镇两个村的垛田区域为垛田保护区的基础上,设计分级保护制度,将垛田保护区分为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确保后续管理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抓住重点地域。《条例》在授权政府确定垛田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划设标准与具体范围的同时,抓住最为典型、最具价值的垛田,规定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垛田区域、兴化千垛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应当划入重点保护区,并要求在保护规划中明确重点保护区修复目标、具体举措、时限等内容,保证最精华的垛田,得到最精心的呵护。

  深化传承利用,致力下好“一盘棋”

  垛和水是垛田的形,养育一方百姓,孕育一地文化则是垛田的魂。《条例》不仅为垛田“塑形”,而且为垛田“筑魂”,激活垛田蛰伏的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努力让垛田活起来,强起来。

  《条例》重视发展垛田农业。垛田土质肥沃,曾经创造了“垛田油菜、全国挂帅”的辉煌历史。为更好发展垛田农业,《条例》提出鼓励种植油菜、香葱、芋头等适宜农作物,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垛田适度规模经营,并要求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机构制定推广垛田种植技术规范,开展垛田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用科技和品牌助推垛田农业发展。

  《条例》突出壮大垛田旅游。近些年,垛田旅游有声有色,千垛油菜花、水上森林等声名远播。为进一步做大垛田旅游,《条例》要求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发具有垛田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垛田品牌,从全市角度提出促进垛田旅游联动发展,推动垛田旅游串点成线,拓线成面,并明确支持利用垛田相关资源从事旅游或者农产品销售、餐饮、民宿、民俗展示等活动,增加农民收入。

  《条例》一方面要求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开展垛田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究等工作,并明确具体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宣传教育,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开展与垛田相关的教学和劳动实践活动,确保垛田传统农业文化的“基因”世代传承。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