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2020-09-04 20:58:11| 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分享到: | 字体:
链接已复制
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淮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2处、遗产河道1段、遗产点5处。淮安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勠力同心、担当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呈现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淮安,因运而生,因运而盛。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赋予淮安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绵不绝的发展活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里运河文化长廊 王昊摄

  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淮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2处、遗产河道1段、遗产点5处。淮安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勠力同心、担当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呈现出傲人的发展态势,亮点频现:运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桥梁横卧河面、穿越古今,亭台点缀其间、韵味悠长;宏伟矗立的国师塔,承载历史的记忆馆,见证辉煌的漕运总督府,串连成线,诉说着沧海桑田;人们或在此闲庭信步、话家常、听小戏,或泛舟河面,自在悠闲……

  保护运河遗产,再现千年荣光。

  近年来,淮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建设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效益经济走廊”定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化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精心打造现实版“清明上河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一副“水美淮安”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里运河边唱淮剧 王昊摄

  完善运河文化保护体制机制,放大文脉效应,让人文之河熠熠生辉。文化是运河的灵魂,淮安积极构建把运河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建设高品位文化长廊。在全省率先编制《大运河(淮安段)保护传承利用行动方案》,率先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条例》,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政策红线。全面建成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预警监测平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漕运总督公署、淮安榷关等重大遗址遗迹重现于世。探索多元共建机制,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扶持政策,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基金,建设15.6公里里运河文化长廊,努力把淮安段运河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淮安榷关 王昊摄

  创新运河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让一河活水奔流不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千年大计,淮安始终坚持以保护为先、开发为次的发展之路,突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运河与城镇、文化与产业的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建设名副其实的高效益经济长廊。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进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清江浦1415历史街区建设,建成运河文化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既有文化魅力又有产业实力的运河经济带。紧抓首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契机,实施“文化+旅游”,整合开发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创新开辟“运河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等文化旅游线路,重构文化旅游产业链。放大淮安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和西游记文化效应,推进淮安运河成为孕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梦工厂”、充满文化魅力和发展动力的缤纷长廊。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十番锣鼓 王昊摄

  建立运河文化传承体系,丰富惠民供给,让一河碧水源远流长。淮安紧紧围绕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传承漕都神韵,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和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勾勒出“千年文脉”的时代蓝图。积极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等重大活动,不断彰显“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秉持“还河于民”理念,持续提升运河沿线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整治环境为抓手,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民生工作。全面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人文自然景观、滨河路绿带,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共享工程、民心工程。

  千年运河,今朝更美。(图/王昊 文/金义旻 徐小轶)

【责任编辑:DH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