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印象江苏 > 正文

江苏睢宁集中居住:一场从颜值到品质的乡村蜕变

发布时间:2018-06-11 08:39:32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闫峰  |   责任编辑:杜维一
天没亮就赶去村部签搬迁协议,江苏睢宁县宋南村村民宋以华还是来晚了一步,他到时前面已经有22个小板凳在排着了。他们村是当地计划今年实施集中搬迁改造的

江苏睢宁集中居住:一场从颜值到品质的乡村蜕变

高党社区是睢宁县最早实施集中居住的样板社区。闫峰摄

江苏睢宁集中居住:一场从颜值到品质的乡村蜕变

睢宁县农民集中居住区一角。闫峰摄

江苏睢宁集中居住:一场从颜值到品质的乡村蜕变

实施集中居住后腾出来的土地被打造成乡村旅游项目。闫峰摄

  天没亮就赶去村部签搬迁协议,江苏睢宁县宋南村村民宋以华还是来晚了一步,他到时前面已经有22个小板凳在排着了。他们村是当地计划今年实施集中搬迁改造的,全村1070处房屋只用了两天多时间就签了超过95%。村支书宋广斌原来估计6月底拆迁完成,现在看来要提前了。

  睢宁县启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始于2015年,迄今已累计建设46个,“十三五”期间则计划建成100个。为何要走这步棋?县委书记贾兴民说,全县近80万人在农村,多数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缺乏,更有一些旧房土房存在安全隐患,加之空心村现象愈加常见。“一方面,农民群众有了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品质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农村里大量闲置的房屋、土地资源亟需唤醒盘活。”

  在贾兴民看来,实施集中居住不失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按照测算,睢宁县经此一举户均占地减少1亩左右,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近千亩,全县232个集中居住区全部建成后可有效盘活39.2万亩农村庄地资源。这些逐渐节省出来的土地可以置换成二三产业用地,由村级组织统一开发经营,由此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进而为改善农民群众的福利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对于拆房搬家集中居住,宋以华的态度从想不通到“急先锋”有过180度大转弯。原来,在当地已经建好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子是高颜值的新式楼房和乡村别墅,配套是县城小区的标配,做饭用沼气,卫生间装抽水马桶,绿地、广场应有尽有。这是老宋眼里“以前没想到的生活”,也是贾兴民心中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探索。

  宋以华的大转变

  2016年,当村里传出搬迁改造的动议时,56岁的宋以华是坚决反对的。“老百姓大半辈子苦点钱全砸房子上了,为什么要拆了再添钱去盖房子,这不是折腾吗?”支书宋广斌到家里来征求意见时,他并没有给人好脸色。

  动迁好处的宣传并没有说服多少人,宋以华的转变是由两次实地参观触动的。2017年清明节刚过,支书宋广斌租了两辆大客车,邀请部分村民到已建好的集中居住区参观。“不能只听村干部说的好听,要亲眼看到才能相信。”宋以华最后一个上了车,53座的大客车里只坐了十几个人。

  参观后回到家里,宋以华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下午没出来,“说心里话,我真没想到集中居住区建得那么好,单从外面看和城里的小区没多大差别。”他说最打动他的是环境的改变,“你是不知道我们村子脏乱差到什么程度,到处是垃圾,汪里那一塘臭水想想就恶心,再看看人家那些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社区,谁不想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

  眼见为实的效果是明显的,麦收之后村里趁热打铁第二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两辆大巴车坐得满满的,好多人都没挤上去。”宋以华主动要求,又去参观了一趟。这一次看了两个村,老宋看得仔细,从房屋的建筑布局到前后楼的间距,也问了很多,从每平米补偿价格到交付是否拖延期限,甚至包括集中供的沼气如何收费等。

  2017年9月,宋南村召开了第五次村民大会,讨论的结果不出宋广斌的意料,“宋以华是第一个表态同意搬迁的,全村98%以上的村民同意。”宋以华原来的房子有13间,按照镇上制定的标准评估了9万多元,再加上提前签约给予的奖励“差不多有12万”。宋以华说要换就换个大点儿的房子,方便以后在家带孙子孙女。

  宋南村的整体搬迁,是在2018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开始的,第一户拆的是支书宋广斌家,“最后还有个别几户没谈妥,不过不影响搬迁进度。”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宋以华要在临时搭建的过渡房里等待一年半。台历上房子拆除当天的那一页,被他用铅笔画了个圈,又从下往上折了起来。

  李玉京的小算盘

  当宋以华还在憧憬以后的生活模样时,30公里外的魏集镇王圩村,58岁的李玉京已在盘算着即将分到手的那套二层小楼怎么装修。

  作为姚集镇首批集中居住区搬迁改造的村庄之一,王圩村采取了分期拆建的模式,第一期建了700套。以原来的房子评估作价,再加上两个儿子添上的3万元,李玉京家要了一套132平米的两层小别墅,“儿子儿媳经常回家来,房间少了不方便。”

  刚过中午11点,李玉京的过渡房里就传出阵阵饭菜香,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当了几十年家庭主妇的李玉京说别的没长进,做饭的手艺倒“进步”了不少。搬进过渡房不久,小儿媳妇刚怀孕,现在小孙女佳慧都出生两个来月了,“除了常常去看看盖房子的进度,每天就是变着法子做饭,要保证她娘俩儿的营养。”李玉京说,“眼下还是用柴火做饭,烧锅燎灶的,等搬进新房里,这些就不能再用了。”她准备买一套双灶的燃气灶,那样就“熬汤炒菜两不耽误”。

  自从房子基本框架盖好,李玉京就隔三差五到工地上转转,看看房子一楼是什么样子,门前的空地有多大,二楼有几个房间,儿童房咋布置等。这些在她心里不知道盘算了多少遍,和老房子对比了多少遍。她还琢磨着要添置些什么家具,才能配得上新房的档次,原来的有些家具物件是不能带到新房子里去了,“新瓶子装旧酒,不协调”。

  李玉京说,以前想换环境没那个条件,自己条件好了,充其量也就是改变一下自家的条件,可整个村子的环境还是改变不了。“以前出了家门就是一条土路,雨天泥睛天土,旁边还有一条臭水沟。现在新房的房前屋后都是水泥路面,水沟管道全在地下,比过去可干净卫生多了。”

  在李玉京新房子的边上,是社区规划建设的幼儿园和小学,“小孙女要是在这里上幼儿园,我在楼上的家里就能看到她,如果儿媳妇愿意,小学也在这里上,接送吃住我全包了,保证不让他们操心。”房子后面不远就是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就喜欢哼上几句的李玉京想好了,没事的时候她也去那里“嚎几嗓子过过瘾”。

  不过,李玉京也有些老习惯不太想改。她曾私下里和儿媳妇商量,厕所到时候能不能装个蹲便而不是坐便。结果被一句话顶了回去:要学会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一些跟不上时代的生活习惯都得改掉。”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李玉京这个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农妇还不很了解,但她心里清楚,“就要和以前的生活说拜拜了。”

  宋之昌的好日子

  从睢宁县城沿251省道往北,在故黄河南岸有一片建有600余套白墙碧瓦的乡村别墅群,是该县最早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样板-—姚集镇高党社区。李玉京向往的“新生活”,在这里已经早两年过上了。

  70岁的宋之昌,住的是一套上下两层132平米的联排别墅。每天早上4点起床后,从小区的西门出去散步,沿着宽阔的沥青道路下正北,走到200米外紧邻故黄河的324省道上,再沿故黄河边上的观光步道一路向西,走到与邻村交接处的桥头后折返,全程9公里。推开门时差不多6点钟,老伴儿的早饭刚好端上桌。每人一碗面条一个煮鸡蛋,这是他和老伴儿的固定早餐。

  作为村里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文化人”之一,如果村里人家有红白喜事儿,宋之昌就要受邀到场担当文书“写写画画”。如果没有这些差事,他就到村里老年活动中心看书读报,和聊得来的老伙计们侃一侃“新闻联播”里的国家大事。前不久,县里派来一位写村史的专家,要对高党村的历史人文进行系统整理,村里指派他全程陪同到各处去采访和搜集资料。

  晚饭后,宋之昌就走到社区三个文化广场中最大的那个,悠悠转转,娱乐娱乐,“跳广场舞的就有三波,聚集着不同年龄段的村民,播放着不同节奏的音乐。”广场东面是百姓大舞台,每周的一、三、五会有些剧目上演,以此为乐的多半是老头老太们。虽说他们大多已经耳聋眼花,但那些光鲜亮丽的服装和举手投足的表演,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宋之昌喜欢在广场西侧的“走步器”上大踏步的走一回儿,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活动累了可以坐在旁边的休闲椅上歇歇。

  晚上10点,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少,宋之昌拿起那个跟随自己十几年的不锈钢茶杯,喝上一口,转身回家睡觉。几个玩兴尚酣的儿童,在家长追赶和催促声中嬉戏着离开。11点过后,热闹的广场上渐渐清静下来,只有那一圈儿半明半暗的路灯照亮着空空的广场。

  时下麦收已过,苏北的天气已经有了酷暑的味道。宋之昌呆在空调房里凉快时,当年做民办教师教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不禁浮上心头:“生活蒸蒸日上,人们喜气洋洋。”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