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美丽江苏 > 正文

谋发展不靠拼土地 江苏海门走出特色节地增效之路

发布时间:2018-06-13 09:01:3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王继亮  |   责任编辑:杜维一
“以前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能有三五百块钱的收入就不错了。现在不一样了,家里四亩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一亩地一年就有1000块钱的收入,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以前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能有三五百块钱的收入就不错了。现在不一样了,家里四亩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一亩地一年就有1000块钱的收入,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更让江苏海门市海门街道振邦村58岁的农民范招娣欣喜的是,除了土地分红外,她还成为了流转她家耕地的强盛农场的一名工人,还能按月领工资。“额外又多了一份收入。”她告诉记者。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决不能一味为了经济发展,而破了耕地红线。既要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复垦等手段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制度。2017年,完成占补平衡项目2363亩,增减挂钩复垦7825亩,真正实现基本农田和耕地资源的集中连片,形成了常乐镇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海门市国土局局长刘志凌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海门市有效保护了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这个命根子,先后荣获全国及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土地执法模范市”“耕地保护先进县市”等荣誉。今年5月份,海门市又因土地节约集约、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成效显著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并奖励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

  合理规划用地,不能破了耕地红线

  最近几年,海门市面对“人均耕地少、开发强度大”的基本市情,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借此促进富民增收。

  自五年前开始,范招娣在土地流转后被农场吸纳为一名产业工人。她介绍道:“包吃包住,每个月有2500元的工资呢,就像城里人一样。”据了解,整个强盛农场像范招娣一样一手拿着土地薪金、一手拿着产业工人工资的村民有四五十人,平时在此打打零工的也有五六十人。

  海门街道振邦村和张北村共有5000亩农田被流转了出来,强盛农业只是其中一个项目。“海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逐步实施,没有规模化、成片的土地就不具备建设条件,现在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海门市国土局耕保科科长陆春雷说:“2017年,全市建了10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还要再增加5.5万亩,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

  悦来镇福山村村干部徐辉介绍说,福山村原来的农田设施较为薄弱,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田间作业,导致农民对种地的积极性不高,经过全市上下联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村2000亩农田地平田方,田间道路、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解决了农民种地难题,就连整个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改观。目前,悦来镇在实施农田重新开发改造后,仅去年就新增加高标准农田5000亩,大部分农田已经流转给了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望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而一小部分用于自种的农田也增加了亩产量。

  此外,海门市还建立市、镇、村、组四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组织完成7000多份各级耕地保护责任书的签订,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面积和管护措施,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步考核,制定管护责任和奖惩措施。目前已超额完成上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任务,连续26年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2017年,全市完成占补平衡项目2363亩,完成增减挂钩复垦7825亩,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种植,达到了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

  盘活低效用地,把好项目准入关

  海门滨江临海,有“江海门户”之美誉。近几年,海门连续多年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位居南通市县区第一方阵。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7.7%。经济发展快,意味着土地指标紧张。盘活低效土地,在源头把好项目准入关成为全市上下一致共识。

  为此,海门市政府在江苏省内率先出台了专门文件把好项目准入关。海门市国土局土地利用科科长薛维忠告诉记者:“新洽谈的工业项目在落户前,我们首先要进行综合评估,一个项目到底好不好,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在签约前必须经过市政府项目办和各个主管部门进行综合评估。目的就是要更好推进土地资源要素精细化配置,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产值低下,低效用地,不符合《海门市产业项目质量综合评估办法》(下称《办法》)的,一律不予供地。”

  《办法》规定,海门市项目办及相关部门对新引进的项目签约前须从产业导向、投资产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土地要素。所有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鼓励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主导产业。

  “光符合产业定位还不行,还必须符合亩均投资强度和建设周期、产出效益。《办法》规定,在乡镇的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在园区不低于350万元,而国家级开发区不低于400万元;对于用地规模50亩以下的项目,建设周期不超过18个月,50亩以上的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不超过24个月。” 薛维忠介绍:“项目竣工后应当在6个月内投产,亩均税收乡镇不低于15万元,园区不低于20万元,开票销售收入乡镇不低于300万元一亩,园区不低于350万元。”

  记者了解到,海门市仅2017年就曾一度为此否定了近百个项目。“要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必须遵循这一条硬杠杠,这也是海门市多年探索出来的用地新模式。”刘志凌称。

  激活“沉睡”土地,确保项目建设需求

  近年来,海门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拓展用地空间、实施腾笼换鸟等方式,多措并举开拓节约集约用地新空间。具体做法是从闲置低效中“盘”地,从专项行动中“腾”地,从空间拓展中“增”地,激活“沉睡”中的土地。

  四年前,位于海门经济开发区的金雪集团有限公司因故破产,原先的860亩土地仅有8万平方米得以利用,大大浪费了土地资源。南通赫联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朱铁成介绍,他们在2017年通过司法拍卖取得后这块土地后,通过一系列整治手段,将这块闲置多年的土地硬是建成了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并对外出租,目前已有六家企业签约入驻。“并不是只要给钱就对外出租的,按照生态环保等要求外,所有入驻我们园区的企业必须是高新产业、高产出项目,目前已经入驻的企业主要从事大数据研究、生物医疗和汽车配件等。” 朱铁成说。

  海门高新区有一家液压件厂,占地80亩,由于运行不正常导致土地利用低下。后在政府干预下,当地白兔集团与液压件厂合作上马高端纺织项目,目前运行进入正常轨道。“近几年,我们大面积调查全市低效用地情况,通过实施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鼓励、引导一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再开发。2017年共消化处置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305宗12574亩,增强了现有土地的利用率,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刘志凌介绍。

  此外,海门还通过组织“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将违法用地整改列入“三拆”工作任务清单强势推进。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市累计拆除整改违法用地238宗556亩,其中完成国家土地督察拆除复耕169宗334.4亩,整改到位率95%。另外,该市还鼓励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譬如,海门冠东公司在老厂区向上扩建3个车间,节约用地20多亩、南通振康焊接机电公司在原有用地基础上“平改高”,新增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确保高质量发展

  海门市先后推出项目预审在线办理、用地报批“前置”变“后置”等手段严格执行批前、批中、批后管理等措施确保耕地红线不破,建设用地有保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保护耕地与经济建设两不误。

  “海门在全省率先推出严格‘保护耕地红线、保障发展需求、保护民生权益’三保行动;全面严格‘控制规划发展空间、控减闲置空闲土地、监控违法违规用地’的三控行动;不断提升‘土地质量、产出效益、服务速度’的三提行动,健全管地用地机制、完善管地用地秩序、管地用地实效的地基本方略,实现了土地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刘志凌介绍。

  记者注意到,海门通过多年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践证明,僵死土地活了,活的土地变得高效了。此外,该市还把加强土地监管摆在突出位置,严查严控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以铁的手腕严守耕地红线,真正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规范、充分、高效利用。为此,该市先后投入410万元实施“慧眼守土”工程,采取“人防+技防”手段,全面启用违法用地预警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2017年度基本实现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

  江苏省委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海门节约集约用地为此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敏锐意识到谋发展不能靠拼土地、拼资源,必须开启‘动力阀’,突出‘高质量’,规范用地标准、奖励盘活存量、加强动态监管等手段,不断创新项目供地模式,培育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走上快车道。”海门市长郭晓敏说。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