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正文

浙大首任“校长”林启:求是精神由此始

发布时间:2017-05-05 07:31:20  |   来源:浙江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0
浙江教育新闻网,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人物名片】

  浙江在线杭州5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通讯员 吴荃雁)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先生1876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被贬为衢州知府。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在杭期间,多有作为,特别是兴办教育,多有贡献,时人评价他“守杭五年,政平人和”。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自任总办,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各项事宜,还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追古】

  是他开启了浙江高等教育之门

  身为“市长”亲自出题、阅卷

  林启是浙江大学120年历史上的首位“校长”,对于浙江大学的办学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7年,他在为巡抚廖寿丰起草的《浙江巡抚廖中丞奏设求是书院折》一文中提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明确求是书院的办学宗旨是“育才、图治”。

  林启对求是书院的新生招考上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化基础,而且要作风正派,无不良习气,学生必须“行诣笃实,文理通畅,资质敏悟,精神充足。”

  第一期招生考试,林启还亲自出题、阅卷,择优而取。在办学中,林启强调以“讲求实际为主”,规定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考“西学”,望日(阴历十五)考汉学,必要时可以加考。每年冬会考一次,评出等第,以定奖励。学校新开“西学”基础课,如算学(数学)、格致(物理)、化学、英语等。教学中采取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务求切实掌握。

  林启按照求是书院的办学宗旨,大胆学习西方大学的教育体制,着手改革传统书院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上打破书院或官学的传统模式,大多课程与近代科学文化相关。

  比如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英语、日语、博物、音乐等;书院还规定学生必读四种书,分别是陶葆廉的《求已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赫胥黎的《天演论》和曾国藩、胡林翼文集,目的是使学生明于责已、修身而及于家国,激发学生的民族和民主思想。

  这些课程和书目都为求是书院学生的“务求实学”打下良好基础,为求是书院学生观察社会、批判愚昧、追求进步提供有力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武器。

  林启还聘请著名报人林白水协助创办求是书院,并担任求是书院教师。

  林启认为日本国情与中国相近,日本明治维新后不到20年,已一跃为强国,近邻学习,费用节省,派西洋一人之费,可够10人去日本之用。因此,林启主张,留学西洋不如留学东洋。

  于是,求是书院于1898开始,就陆续选派优秀生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达154人,其中不包括自行去留学的学生在内,居全国各省第二位。求是出院出去的何燏时、蒋百里、蒋尊簋、许寿裳等留日学生回国后大多数都成了军事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知名人士。

  其实,除了浙大,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蚕学馆和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养正书塾,也是林启创办的。

  为追述其功绩,有后人题词曰:“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抚今】

  孤山边一座林社

  寂寞中更显高绝

  西湖边,后孤山路1号,放鹤亭的东面,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小楼。如果你去西湖,一定见过这座小楼。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叫林社,更不知道,它是为了纪念林启而建造。

  从平湖秋月沿着西湖走,绕过一片梅树林,就能看到这座名叫林社的小楼。

  林社面对西湖,紧靠湖边。小楼立在高高的台基上,共有两层。房子方方正正的,歇山式的屋顶,六边形的小窗,西式立柱,既有传统的中国味,也点缀了一些西方元素。

  林启于1900年4月病逝于杭州,享年62岁。据说,他去世后,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门做成石牌坊,墓旁建林社祭奠。

  林社在抗战期间被毁,抗战胜利后浙大回迁杭州,重建林社。解放后,这幢房子一度成为单位办公用房,2004年经修葺后成为“林启纪念馆”,又在林社旁添加林启塑像,以示对先贤的敬重。

  在孤山,林社算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了,但在整个景区里却又是那么的不显眼,孤山草坪、梅树林、放鹤亭……每个景点都是热热闹闹的有许多游人,唯独林社有些寂寞。

  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因何而名,其记录的,又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