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正文

这些小学生很难懂的宗祠文化 中圣学校的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

发布时间:2017-05-05 07:31:20  |   来源:浙江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0
浙江教育新闻网,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宣讲员讲解宗祠文化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中圣学校校长胡德龙向叶店宗祠授牌德育实践基地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但后来,只有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建‘家庙’,其余皆称宗祠。”让婺城区白龙桥镇叶店村文化宣讲员叶雯感到疑惑的是,这样的讲解对很多孩子来说并不好理解,但金华中圣学校的孩子却听得津津有味。

  4月27日,中圣学校组织学生到白龙桥镇叶店村的文化礼堂“叶店宗祠”研学,宗祠文化涉及的古代知识点太多,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对中圣的孩子来说,却是个兴奋点——这所学校的国学教育远近闻名。

  中圣学校研学领队老师刘振云说,宗祠是检验孩子国学教育的好地方,将国学教育课堂搬到宗祠内,可以让孩子更有体验感和现场感。

  对着几样老物件上一堂国学课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叶店宗祠建于明末,宗祠内有很多老物件,在书本上已难得一见。

  “这石头长得好怪,有特别用意吗?”二年级学生小吴问。

  “这是抱鼓石,是古代一个家庭身份的象征。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周跃明老师答。

  “老师,这是什么孔?”边上的小陈同学又发问了。

  “这是用来放‘门挡硬木’用的,古人的门没有防盗锁,两扇门合上之后,屋里的人,在中间放一根尺寸合适的硬木,外面的人就推不进来了,而里面的人可以随时拿出门挡出去。”周老师的解释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接着,周老师主动抛出问题:“我们常说学习要打好基础,基础是什么?其实这里就有‘基础’,看谁能找到?”问题刚一抛出,就有孩子回答:“‘基’是地基,可‘础’是什么真不知道。”

  扫视了一圈,确认没人回答后,周老师说:“‘基’是指造房子时,造在地下的地基。而这木头柱子下面的石头垫子,就是‘础’,基础就是指这个。”

  中圣学校校长胡德龙说,“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工作的核心在于一定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将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礼堂亮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很快融入文化礼堂的氛围,引起精神共鸣。这次中圣学校的研学通过瞻仰前辈智慧结晶,现场教学,让学生领悟宗祠文化精髓,寓教于游,融智于乐,从而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探究意识,学会敬祖感恩,践行尊老爱幼。

  学校找到与文化礼堂的对接点研学效果才会更到位

  白龙桥镇负责宣传文化的工作人员许乐说,白龙桥镇的文化礼堂建设立足当地特色,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各自亮点,比如东俞文化礼堂,特色在于婚嫁文化;天姆山文化礼堂,特色在于婺剧文化和茶文化;而叶店宗祠,主要特色在传统礼仪和孝亲文化上。各学校在对接德育教育上,可以根据各自教育特点,按需对接。

  “这次中圣学校的研学做得非常成功,因为双方有太多共通之处。就实践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风的培育。家有家的记忆,族有族的传承,祠堂是祭祖的场所,是找寻并发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质朴品德的场所,也是游子们回家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族人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或平日休憩之余来祠堂祭祖,在重温家训、祈求和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同时,也在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心跳。”许乐说,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熏陶,正能量由此凝聚,从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

  许乐说,小祠堂里有着大文化,老树发新芽,我们应充分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