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正文

昆明整治报刊亭 卖报大妈无奈拿消毒柜卖报纸

发布时间:2017-05-05 09:34:26  |   来源:云南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0
昆明整治报刊亭 卖报大妈无奈拿消毒柜卖报纸

5月4日,74岁的李奶奶来到之前经常购买报纸的地方,打算买份当天的电视报,却发现报刊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放满报纸杂志的消毒柜。卖报纸的张大妈告诉她:“报刊亭被人拉走了,可人家在我这里订了一个月的报纸,我总不能不讲诚信不卖了吧?只好换成这个消毒柜,继续卖报纸杂志苦点老米钱。”

卖报大妈

报纸摆椅上 刮风掉一地

下午1点,在张大妈卖报的地方,陆陆续续有老人前来买报纸。74岁的李奶奶来到消毒柜面前,买了一份《云南广播电视报》、一份《文摘周刊》和一本《知音》,“一共8块7”,李奶奶递过一张50元的纸币,一边等找零钱一边打开报纸翻看起来。

张大妈说,李奶奶就住在附近,每隔一两天都要来买报纸杂志。“她住这里很长时间了,有20年左右了吧。自从10多年前有了报刊亭,她就在这里买报纸,住在附近的都知道她。”

“那你怎么用消毒柜卖报纸啊?”提起这事,张大妈脸色黯然,“前不久我的报刊亭被人拉走了,说是有问题。我在这里卖了20年的报纸,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大妈说,没了报刊亭,可订的报纸会如期送来,没奈何,她就把报纸摆在椅子上卖,大风一来,刮得掉了一地。旁边餐馆老板看不下去,就借了一台碗筷消毒柜给她用。

记者看到,这个消毒柜高1.5米左右,一共分为5层,最下面两层放满了各种报纸,上面三层则分类放着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和一些卡通书籍。

得知记者来采访,张大妈有点害怕,“这个事情还是不要报道了吧,要是报道一出来,明天城管就要来把我的报摊清走了。这个消毒柜是隔壁餐馆借我的,要是被收了我怎么还给人家?”

而前来买报的老人们则纷纷吐槽。“现在报刊亭本来就没有以前多,买份报纸都要跑好远,这里再不给卖,那我们去哪买?”在场的王大姐说,“也不知道那些拉走报刊亭的人是怎么想的,还让不让我们看报纸了?”

业内人士

需要啥报亭 应该搞调查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市中心的光华街、篆塘路、威远街、西昌路等多条道路,发现还立在街头的报刊亭,大多都卖着饮料、烟、零食等,留给报刊的位置是少之又少,有的报刊亭门口琳琅满目地摆着各种零食,报纸刊物则更像是用来装饰遮阳的。

庆云街上一个报刊亭经营者告诉记者,“报刊亭的管理费是根据地段而定的,人流量多的地段,管理费也高,光卖报纸刊物,连管理费也苦不够。搭配卖些零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篆塘路上56岁的阮先生,经营报刊亭已有16年。他告诉记者,除了营业执照,他还办理了各种出版物经营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烟草专卖许可证。“之所以售卖这些报刊以外的东西,是为了迎合市场,单靠卖报纸刊物,怕是早就饿死了。”

从走访中不难看出,现存的报刊亭,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有的甚至跟报纸刊物没有关系。在西昌路上,记者就看到一个报刊亭,亭身写满了“刻章”“回收黄金”等字眼。

一位从业多年功能服务亭管理工作的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该将报刊亭统一规范管理,那些“报亭无报、奶亭无奶”的奇葩亭就该取缔。但是,一座城市中,报刊亭、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是否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位”。因此,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报刊亭、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服务亭、布点多少最合适。

“最初,昆明主城区设置有800多个博览报刊亭,如今,只有背街背巷还仅存40余个。大街小巷,连报纸都买不到,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昆明博览读书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明生表示,当年,建设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几百个博览报刊亭和1200多个读报栏。后来不知咋的冒出了许多拍卖15年经营权的,使报刊亭变味了。各种无序、有损市容的亭子,确实应该整治,使其规范化经营,消除“报亭无报”的怪相。

“执法者清理报刊亭应该事前告知报刊亭经营者,而不是一夜之间把所有报刊亭拖走。清理‘僵尸亭’或占用盲道的报刊亭无可厚非,但在执法过程中柔性执法最为可贵。”

——云南民俗专家赵立认为,虽然许多人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但不能因此就一刀切,还是有一部分市民喜欢到报刊亭购买读物。城市设计师可以在报刊亭的造型、外观设计和功能上做些改变,让报刊亭成为城市一景。

“还记得以前,老少市民到报刊亭买报纸,追问这一期的《奥秘》《大众电影》杂志到了没有,这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是一种文化记忆,更是一个城市不能缺少的历史味道。”

——昆明滇剧传承人张雄表示,虽然现在手机打开轻轻一点就能读新闻,但他还是喜欢泡上一杯热茶,翻开报纸闻着淡淡的油墨味来读新闻。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人群。老年人晨练后,买上一份报纸一份早点,这是最平常,也是最温暖人心的街头风景。

统筹 曾沛云 本报记者 刘嘉 吕世成 陈筑凌 摄影报道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