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 正文

贵州省成功进行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发布时间:2017-03-17 09:11:49  |   来源:多彩贵州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10
贵州省成功进行首例心脏移植手术47岁的他跳动着13岁的心遵医附院院长梁贵友(后)查看受体患者术后恢复方案。  遵义余庆县敖溪镇13岁中学生刘兵(男)因病去世后,其家人悲痛欲绝,但他

贵州省成功进行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47岁的他跳动着13岁的心

遵医附院院长梁贵友(后)查看受体患者术后恢复方案。

  遵义余庆县敖溪镇13岁中学生刘兵(男)因病去世后,其家人悲痛欲绝,但他们却不忘人间大爱,捐出了刘兵的多个器官,移植到了6名受赠患者的身上,一时间,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3月15日,遵医附院将刘兵遗体心脏摘取移植给了一名心脏病患者,整个手术非常成功,遵医附院医务人员记录了以下这段文字:“噗通……噗通……噗通,随着心脏开始有节奏的自动复跳,贵州省第一例心脏移植在遵医附院第9手术室里成功完成,不仅打破了贵州省心脏移植的零历史,也成为了遵医附院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摘心——移心——补心,这又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昨日,遵医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达兴,向记者讲述了整个手术的全过程。

  首例 缘自一连串巧合

  3月9日,余庆县13岁中学生刘兵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最终进入脑死亡状态。

  在医院确认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家属表达了捐献刘兵遗体器官的愿望。恰巧,刘兵除脑部器官损坏外,其余身体器官均为正常。

  更巧合的是,一位47岁的患者6年前患上了严重的心脏性疾病,近期,病情加重,留存于世的时间最多只有一年。征求意见之后,患者本人也愿意接受心脏移植术。

  由此,有了器官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又是巧合,刘兵和受体患者的血型相符,而且,身高、体重亦很相近,满足了器官移植的重要条件。

  3月12日,刘兵进入脑死亡状态后,遵医附院便紧锣密鼓展开了器官移植的准备工作:手术所用的抗反应药物非医院常备药,医院紧急进行了采购;手术所需的心脏保护仪没有,医院仅用2天时间便从湖南长沙购进了这一设备……

  在此期间,医院除利用强心、利尿等治疗手段把受体患者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外,ICU病房亦对供体器官进行了重点维护。围绕这一器官移植手术,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很快,手术室、麻醉等相关准备工作亦很快就绪。

  幸运的是,此次器官移植,供体和受体都在遵医附院,减少了异地供、受的风险。

  此次心脏移植术,刘达兴亦是参与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器官从供体摘除后,最好在6小时之内移植进受体,否则,时间拖延太长,器官便可能坏死而不能使用。在此之前,遵医附院一位绝症患者死亡后,家属捐出遗体器官,正好,异地有供体需要,但运输到目的地,整整耗去了7个小时,送去的器官险些没能派上用场。而此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从供体摘取心脏后,仅用两个小时,便移植进受体体内。

  移心 千针万线密密缝

  手术刀剖开了刘兵遗体的胸腔……

  3月15日下午2点10分,手术正式开始,40余名医务人员严阵以待。

  刘达兴说,从供体摘除心脏器官很简单,仅用了10余分钟。重点是移植。

  麻醉师首先对受体患者进行了麻醉,在摘除供体的心脏后,很快,手术刀又剖开了受体的胸腔,摘除了病变的心脏。

  受体暂时没了心脏,在移植健康心脏的空档期,系利用设备制造人工心腔,确保受体的生命体征。之后,医务人员紧急将供体的心脏植入受体,对吻合点进行缝合。

  “缝合是整个手术最重要的一环。”刘达兴说,心脏和人体相连共有5个吻合点,点对点的对接必须天衣无缝,否则,术后造成出血,即宣告手术失败。虽只是5个吻合点,但为了防止渗漏,需千针万线密密缝。而且,人体组织薄而脆,操作人员专业针线活必须过硬,针线走势和力度的掌控都非常重要,一针失败,全盘皆输。

  整个手术的过程,缝合占去了大半时间,缝合之精准和精细,要求具体操作人员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前有穿针人,后有引线者,两者必须配合默契。为了不分散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其时,整个手术室鸦雀无声。

  缝合的心脏在没有正常运转之前,处于低压状态,而心脏与人体相连开始起搏后,便处于高压状态,缝合是否成功,从心脏部位处于高压状态后会否出血即可看出。

  当天下午近4时,紧张的缝合结束,移植的心脏开始在受体的身体起搏。“没有出血点,成功!”手术室内,全体医务人员松了一口气。

  成功 受体一个月内能出院

  术后4小时,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麻醉后清醒并恢复自主呼吸,情绪平稳,没有急躁现象,进一步证明了手术的成功。

  3月16日早上,遵医附院院长梁贵友前往心血管外科ICU查房,医务人员汇报:“受体心率波动在90-104次/分之间,血压收缩压波动在95-130mmHg之间,神志清楚,肌力四级,能配合指令活动,无高热等表现!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刘达兴告诉记者,目前,受体神志非常清醒,医务人员与之交流,其对答清楚,但恢复期间,还是尽量让其少说话,因而也减少了亲属探视。从目前受体的状况看,16日下午,受体就可以拔管进食,一个月之内,有望出院。

  据介绍,接受心脏移植术,50%的患者的生命可存活10年,而且具有相当高的生活质量。

  答疑:技术早具备“首例”为何迟迟诞生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遵医附院早已具备了包括心脏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手术的技术条件和能力,但为何现在才诞生“我省首例”?

  对此,遵医附院院长梁贵友表示,这充分说明仅有的技术和能力是不够的,器官移植需要多方原因促成。除了医疗技术的过硬,捐赠遗体器官观念的普及,还需要各地信息的通畅,绿色运输通道的开辟等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否则,器官移植将只能停留于“首例”或为数不多的几例。

  “好在,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到目前,我省人体器官移植已有了11例,而其中9例是在遵医附院完成的。”刘达兴说。

  回顾:捐献器官,6名受赠者受益让我们记住这个13岁的少年

  刘兵生前就读于余庆敖溪中学,3月9日早上,刘兵突发疾病,并昏倒在厕所。家人赶来将他就近送往湄潭县医院,被诊断为脑出血。因病情严重,在医生建议下,当天下午,刘兵即被转入遵医附院,其时,因自发性脑出血,刘兵已经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无力回天,3月12日起,刘兵已完全失去了意识,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刘兵的家人虽然万分悲恸,泪流满面,但却不忘人间大爱,知道儿子时日不多,其父提议捐献刘兵遗体器官,家人一致表示同意。刘兵的父亲刘华春说:“捐出孩子的器官,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刘兵的生命也得到了延续,想到孩子的器官寄放在他人身上,我就感觉他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随后,刘华春与遵义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红十字会再与遵医附院进行了对接,很快,一切安排就绪。

  3月15日中午,遵医附院正式宣布刘兵死亡,13时15分,家人在病房向刘兵遗体作最后道别。14时,刘兵遗体被推进手术室,医生成功从刘兵的遗体提取了双肾、心脏、肝脏及眼角膜等,让6名受赠患者受益。(记者刘鸿 来源:贵州都市报)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