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正文

用脚步丈量大地的人——记兰州水源地工程地质勘探者

发布时间:2017-04-27 13:03:1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01
1985年10月出生在河南开封的娄国川,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07年到2010年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7月入职黄河勘测规划

    原标题:用脚步丈量大地的人——记兰州水源地工程地质勘探者

  洮河河谷里留下足迹

  一丝不苟不错过任何地质现象

  陡壁上攀爬的“蜘蛛侠”

  水上钻井平台作业

  这是一群年轻的跋涉者,年轻的足迹踏遍了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的道道山梁和沟沟坎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寂寞。青春和梦想在风沙的磨励中锋芒渐逝,在默默的奋斗中走向成熟。他们,与高山为伴、与荒原为伍,踏山梁、闯河谷,用脚步丈量着大地。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历尽甘苦,用青春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他们就是黄河设计院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前期地质勘探工作者,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黄河测绘人提前两年就进入兰州水源地建设工地,他们跋山涉水,夜以继日地奔波于兰州和永靖,为工程建设顺利开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地质保障。

  测绘勘点风餐露宿丈天地

  2016年,记者在兰州水源地工地采访时就听说过他们的事迹,但一直没有时间接触他们。日前,记者终于走进了他们,聆听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据EPC总承包项目部副经理齐三红介绍,为了早日让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开工,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信息工程院一行300多人,从2014年7月就相继来到了兰州水源地进行实地勘测。他们动用了先进的无人机进行低空摄影,采用全数字立体测图仪器进行数据采集,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形资料。同时,他们每天上山下沟行走10多公里,带着测绘工具打眼钻井。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沟里搭建帐篷,进行地质分析和测绘。

  “施工控制网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为尽快完成施工控制网的建设工作,我们第一时间来到工地,根据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需要,开展施工控制点选点查勘工作。”齐三红说。

  永靖县三条岘乡塔什堡村村支书杨永鹏告诉记者:“常常在路上,你会看到一帮人,他们穿着反光背心,手扶着尺子,全神贯注地看着仪器,时间长了,我们才知道是他们是为兰州水源地建设搞测绘的人。这些测绘人特别能吃苦,路上的尘土他们全然不顾,头顶烈日他们也浑然不知,一心一意地作着他们的测量工作,一天下来,整个身体被尘土包裹,头发也被尘土染成了灰色。”

  说起杨永鹏的这段话,幽默地齐三红说:“这话一点不假,不要说头发被尘土染成了灰色,就连耳鼻喉里全都是土,直接就是个‘土人’。”

  据悉,搞测绘工作的都是些高学历且年轻轻的80、90后,他们的学历不是研究生,就是博士生。这对记者来说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987年6月出生在山西长治县的苗栋,他说话不多,但句句说的是实在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2005年9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采砂工程专业学习,2009年7月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读研,2012年毕业后就来到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工程院工作。

  苗栋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辗转国内外,参与了不少项目,有前期的地质勘测,也有施工期的地质设代。这不,从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归来之后,就一直有幸在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进行地质设代,主要负责TBM2、输水隧洞末端、分水井、芦支线和调流调压站等工程部位的地质编录工作。背着地质包,进洞,素描,确定围岩分类,然后整理成图,这就是他日复一日,真实的生活写照。虽然平凡,普通,但却是工程施工中关键的一环,而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水利行业的标杆工程,能在这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心中还常常觉得骄傲和自豪。

  “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取水、输水、分水、净水和配水等几个环节,其中输水隧洞跨越兰州、临夏州永靖县和东乡族自治县等多个区域,线路长达三四十公里,地形多为中低山、黄土塬,道路常常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为了不耽误勘查进度又保证安全,到了比较危险的路段,我们便拿着工具走到线路区记录地质点,寻找地质界线,高差数百米的山路,上去便浑身是汗了,可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要沿着洞轴线前进,这时基本上没有了村庄,没有了道路,偌大的一个区域就只有我们了,我们一路前进,分工合作,一个绘图,一个量产状,一个记录,走走停停,一天下来竟然走了将近15公里。”苗栋说地很认真。

  记者了解到,其实参与水源地的地质人员全部来自于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工程院CCS项目部,是一支在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奉献精神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均受到多方好评的团队,步步争先,处处占优。在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前期勘察过程中,率先使用了由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工程院自主研发的地质勘察数字采集系统。

  苗栋说:“我曾以为,地质工作就是罗盘指引人生路,铁锤敲击绚烂花,只要手握地质三大件,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开始接触数字采集系统,感觉到诸多别扭,甚至感觉没有自己用笔在记录薄上写的快,快把整张图在手持机里移遍了却找不到需要的点,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进步的机会。项目邀请该系统的研发人员亲临兰州实地指导,每个工作组派出一名人员专人负责学习、使用地质勘察数字采集系统。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都把软件装到自己手机上,抓住吃饭、睡觉、如厕等空隙时间,反复学习,认真演练,最后大家终于使用的如鱼得水了。正是因为这次数字采集系统的高强度使用,杨风威博士在后来公司组织的数字采集系统使用比武大赛中荣获冠军。”

  在记者谈及兰州水源地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苗栋说:“其实,在兰州水源地做勘测工作的那段时间里,给人留下的印象的人和事太多了。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两支测绘队穿越黑涝池沟胜利会师的那一天,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将近7公里的线路,中间全都是无人区,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那天天不亮就出发了,背着干粮,顶着风沙,跟着向导,便向大山深处出发了。为了节省时间,大家纷纷‘宁走一步险,不跑百步远’。由于多年的野外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很多人都关节都不太好,尤其走下坡路,走一步疼一下,但是都咬着牙,一步一滑,硬是扛了下来。终于在天黑前胜利会师,会师后不忘调侃一下,分别号称为飞机、坦克的姚阳和娄国川,今天真是多亏这两个‘高端武器’了。”

  地质先驱冲锋前行勘险阻

  目前,兰州水源地工程建设已经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除水电三局和水电四局承担的两个TBN掘进段正在马不停蹄地掘进外,全线其它钻爆段已经全部贯通。参与该项目的黄河地质人无不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和喜悦,因为前期无悔地付出已经得到了回报,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正在加速冲向成功的彼岸。自开工到现在,刘家峡到兰州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作为经理和见证了项目进展整个过程的黄河地质人,深知过程的艰辛,自然承载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融入了更多的珍惜当下、造福于民的情感。

  据了解,在可研阶段地质勘察过程中,黄河地质人员大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最艰难的一次地质穿越任务由齐三红带领苗栋、杨风威、娄国川三人完成。那是2014年11月底,为了查清地质界线以及雾宿山南断裂展布方向,他们带着干粮、顶着风沙,冒着严寒,徒步跋涉18公里,历时12个小时,穿越引水隧洞区的最高峰——海拔2580米的雾宿山。为准确确定雾宿山南断裂位置奠定可靠基础,真正体现了山高人为峰的超越精神。

  齐三红说,2015年11月初,在洮河上钻孔ST03、ST04钻探工程中,因为洮河水位下降、流速加快,钻孔套管三次被冲断,但为了获得可靠的地质资料,他们坚持要求把钻孔布置在穿洮隧洞曲线上,展现了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为达到地质勘察要求百折不挠。

  2015年11月18日,在钻探机组撤出洮河时,遇上恶劣大风天气,致使承载钻机的轮船失去控制,不幸撞到了洮河陡峭的悬崖上,勘探队经理赵文元撞断了锁骨,几十根钻杆及ST03岩芯沉入洮河河底,当时这次意外并对外公开。齐三红说,这些勇敢的地质勘探人员只是在恪尽职守、履行职责,却因恶劣天气遭遇了灾祸,实在令人惋惜。“天有不测风云,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也再次体现了野外作业的风险性。”

  凶险的一幕已经逐渐淡忘,和许多人一样,赵文元等人成为了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的默默奉献者。尽管地质野外工作充满了风险,但黄河地质人知难而上的品格并未改变。是啊!水源地工程中的穿洮工程,存在着巨大的涌水风险,为保证施工安全,务必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鉴于此,黄河勘探人员又在2015年5月,在洮河上完成了三个河上钻孔,在钻孔过程中,勘探人员也是经历了几经挫折和磨炼,最后终于摸清了河床基岩起伏的界面。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黄河勘探人善于打硬仗的传统底蕴。“在初步设计报告编写阶段,时间异常紧迫,地质人经常加班加点,不计个人得失,为了黄河人地质人的机遇和荣誉,我们做出了无怨无悔的牺牲。”EPC总承包项目部经理牛富敏说。

  毋庸置疑,准确的地质预报来自于现场地质资料及地质专家的综合分析能力。地下工程的地址编录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进入隧洞、竖井、斜井等就犹如上了战场一样,地质工程师们经常要冒着刺耳的噪声、粉尘、油烟以及炸药味去工作,有时还面临塌方的危险。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工程施工顺利,他们常常在刚爆破后的掌子面进行勘察,坐着罐笼深入地下300到670米的竖井去工作。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他们不计回报,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作为一名单位职工,他们用废寝忘食的工作及过硬的技术赢得了领导同事的好评。然而作为老公和爸爸,他却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对自己的妻子、儿子有着深深的愧疚。每每提起这些,他们总是微微一笑,说道:“趁着年轻多干点吧,还有许多同事还没结婚或者准备要孩子,他们更需要时间”。这就是地质人的风骨所在。

  科研护航夜以继日身当先

  科学实验要求严谨,“公正、公平、科学、准确”是地质实验人的宗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可能会对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精准的实验数据可以为工程设计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1985年10月出生在河南开封的娄国川,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07年到2010年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7月入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他说,2014年10月8日,当大家依然沉寂在国庆节日的祥和气氛中时,黄河设计公司一行8人便踏上了奔赴兰州的征程,开启了兰州市水源地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2014年10月11日兰州市下起了30年以来最早的一场冬雪,似乎是在向他们这批远道而来的客人示威,然而黄河地质人岂是这么容易屈服的?面对突然变化的天气和紧张的工期,项目部果断决定将有限的人员分为三个工作小组,分别从兰州和永靖两个方向向中间突围。

  娄国川说,高原的寒风异常的刺骨,每天连续的山路奔袭更是折磨着他们身体,每天都在体验着“外冷内热、冰火两重天”的感受。裹着厚厚的棉衣在高原上行走,不一会儿浑身上下都会被汗水浸透,秋衣秋裤紧贴身体,给本来就没有道路的测绘工作更增加了一些困难。即便如此,测绘过程中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十一月的兰州太冷了,停下来一会儿就会感觉着手脚冰凉,为了避免感冒只能继续走路,有时候原地讨论地质现象的工作都是在不停的蹦蹦跳跳中完成的,因为只有通过运动我们才能战胜寒冷。现场绘图工作是测绘过程中最痛苦的一道工序,为了在一个地方精确的绘制工程地质图,不得不停下来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进行定位、测量和描述,绘图的人为了保证精确度往往摘下手套徒手描绘,但几分钟时间双手就会冻得不听使唤,即便如此也得认真仔细的完成描绘工作,几天下来我们每个人的双手都被寒风隔开了一道道口子,看着满目疮痍的双手,几位北方农村出身的同事开玩笑说:又找到了小时候冰天雪地做游戏的感觉了。就这样连续忍受了十几天,脚趾头已经肿成一个蛤蟆肚子了,别说走路就连洗个脚穿个袜子都难以忍受,实属无奈不得不去医院进行了治疗,可是一去不要紧,医生三下五除二将半个指甲进行了切除,不得已领导让他在住处休息了两天并对内业资料进行了整理,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测绘工作的进度。两天之后重整旗鼓,重新与同事们一起踏上了测绘的征程。

  无期的野外勘探,带去了青涩的年华也带来了阅历无数;枯燥的地质工作,带走了华丽的面孔,却敲开了沉睡亿年的地下通道。杨风威,就是这样一位吃苦在先,勇于奉献,以坚强意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优秀地质工作者。

  1985年10月出生在山东菏泽的杨风威,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7年至201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硕博连读)。2012年7月入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一直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大地神秘而深邃,而对于要从几百米的地下穿过的输水工程而言,却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地质勘察就像工程建设者的一双“眼睛”,从几百米的地下探寻出一条安全可靠的通道,让工程以最小的地质风险得以实施。工程地质勘察是项目施工前期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多种勘察手段,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计算参数,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外业地质勘察一般包括工程测量、地表测绘、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科学试验五大部分。类似于医院诊断病人一样,地质勘察就像为大地“诊断”。工程测量是了解“病人”的外貌特征;地表测绘是“望闻问切”,通过翻山越岭追索各种地质界线、地质现象、调查走访了解地质信息等,对“病情”有初步的判断和整体性的认识;地质勘探是“抽血”,通过钻孔从地下取出岩芯,从而分析具体的地层情况、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探是"CT",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从地表对地下深层的地质条件进行探测影像分析;科学试验是“化验分析”,对取出的样本进行试验分析,得到岩体、土体、水体等的各项参数、指标。最后地质勘察工作者综合这五大部分的“诊断”信息,对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地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给出建议处理方案,形成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经过近两年的时间,项目组完成了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两个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外业工作。

  输水线路从刘家峡库区到西固区芦家坪水厂、彭家坪水厂,总长约40公里,沿线地形起伏大,山体、沟谷发育,洞线埋深大,穿过地层复杂,使外业勘察工作举步维艰。两年间地质勘察工作者用脚步丈量着沿线的每一寸土地,刘家峡到西固,几十公里的线路不知走了多少遍。现在说起一些沟和山岭的名字,如数家珍。

  他说,两年的时间,漫漫勘察路,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回忆。穿越无人区的惊险,遭遇冰雪的严寒,攀登绝壁的紧张,脚底磨出血泡的疼痛等等,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当然,艰苦的测绘历程,也充满了地质队员的欢声笑语。苦中作乐,我们并肩作战,有追索到地质界线时的喜悦,有不经意间看到自然美景时的陶醉,还有测绘小组山顶胜利会师后的大笑。西北这片热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见证了我们黄河人,地质人的铮铮铁骨。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进帅文/图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