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 正文

广州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保护规划公布

发布时间:2017-04-18 16:07:04  |   来源:大洋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24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番禺大岭村是广州首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保持古村活力?

大洋网讯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番禺大岭村是广州首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保持古村活力?昨日,市国土规划委正式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保护规划》,其中明确将采用“最低干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并适当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使村落不断保持活力。与此同时,将严格保护大岭村最重要的“蛎江涌头,半月古村,龙骨街巷”的格局,核心保护区内不得新建道路,更不能新建工业企业。

典型的岭南水乡

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原有空间格局

村里的蚝壳屋。 记者 黎旭阳

蚝壳墙、石拱桥、麻石巷、各式祠堂、荷花池……走进大岭村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这些典型的岭南水乡元素。大岭村位于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背依菩山,前临玉带河,山清水秀。大岭村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出了1个状元、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保护规划》中的规划范围为大岭村中约、西约建成范围,面积为19.32公顷,保护范围内人口总量约2000人。

村里建于明嘉靖间,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显宗祠。 大门口的石座上有外国人造型的浮雕。 记者 黎旭阳

大岭村内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19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市级文物龙津桥、大魁阁塔;番禺区级文物两塘公祠、菩山第一泉等。历史建筑9处,历史建筑线索21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91处。大岭村历史文化名村范围内保留有较多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老建筑,主要以民居为主,共有112处。

专家表示,保护大岭村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其“蛎江涌头,半月古村,龙骨街巷”的空间格局。据悉,大岭村村落房屋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呈半月形布局,所以被称为“半月古村”,村中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大街——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

要遵循四大原则

适时谨慎的渐进式保护开发

记者了解到,有关大岭村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均按照《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遵循全面保护、原真保护、适度发展和最低干预四大原则,总体上采用“最低干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番禺大岭村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龙津桥。 记者 黎旭阳

《保护规划》明确,除了保护文物、历史建筑及其线索外,还要对菩山、大岭涌、蛎江涌、古街巷5475米(包括街巷名称)、蚝壳墙8处、荷花池2处及古树名木13棵严格保护。此外,还要保护大岭村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水乡渔农文化、宗族文化、赛龙舟等节庆文化、重视文教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如自梳、守节等)。

在核心保护区内,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除确需建造的建筑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对危破房建筑进行修缮或重建时,应保持或恢复其历史风貌,与核心保护范围的历史风貌协调一致,并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下进行,新建建筑限高12米。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取消道路,应当保持“鱼骨状”的道路格局与景观特征。不得新建工业企业。《保护规划》还要求维护沿街界面的传统风貌、连续性与完整性,维护传统街巷风貌完整性。限制机动车进入内街、内巷。

此外,还要保护大岭涌、蛎江涌等村域水脉,保护大岭村“前有风水塘,后有风水山(菩山)、风水林”的自然山水环境。

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感觉到,目前的大岭村比较冷清,缺乏配套的旅游设施。对此,《保护规划》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将“对局部地区采取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保护开发,使村落不断保持活力”。

文:广报记者 杜娟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