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 正文

两大证据锁定 “重庆人的衣柜”千厮门城门位置被定位

发布时间:2017-04-17 08:06:0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24
(记者 涂源)4月8日,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群友发现了消失的南纪门。群友们深受鼓舞,趁周末两天再次进行了千厮门城门位置探秘,并将其定位在了朝千隧道靠近嘉滨路出口的东面高处、

  千厮门城门的定位位置。

  千厮门及城墙示意图。

  摄影 涂源 褚作远 千厮门城墙现状。

  4月8日,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群友发现了消失的南纪门。晨报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渝中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城门实施了保护。

  群友们深受鼓舞,趁周末两天再次进行了千厮门城门位置探秘,并将其定位在了朝千隧道靠近嘉滨路出口的东面高处、棉花街靠江边拐弯处的外缘平地上。根据群友发现的线索,重庆市文遗院副院长、考古专家袁东山16日进行了现场确认:“千厮门城门右半边已经露出,失踪的千厮门必在此处。”

  消失的千厮门,最有希望被找寻

  “千斯”一说,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史料记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北征时,命李福为江州都督,大量囤粮,粮仓就建在千厮门一带。

  南纪门瓮城门的发现,使大家认识到,1926年潘文华为拓城而拆城墙城门,很可能并没将城门城墙彻底拆掉,只是拆除了城楼,并对城门进行了填充和掩埋。

  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巡城“小分队,按照古地图,继续找寻线索,做排除法:重庆城九座开门中,七座有瓮城,也就是有两道城门,能找到其中一道的几率较大,而其中通远、太平、东水、南纪门已经找到,朝天门无法再寻找,临江门已被封在临江门地下通道里面,剩下的储奇门,鉴于解放东路一带建筑密集,遮挡严重,难以找寻,最大的突破点,就是千厮门。

  城墙露出线索,此地必是千厮门

  千厮门没有任何图片记载,唯一的线索就是地图。从1926年以前的多张地图判断,千厮门有两道城门:主城门向北,上书“千厮门”,瓮城门向西,上书“千厮巩固”。

  地理群“巡城”小分队的成员“沛然”,根据自己对重庆古城的研究,结合刘子如的《增广重庆地域全图》和1929年的《重庆设市市区地形图》等老地图中的线索,15日圈出了千厮门主城门疑似可能的位置。沿着千厮门立交下断续的城墙,地理群“巡城”小分队的群友初步锁定了千厮门主城门的大致位置,就在朝千隧道靠近嘉滨路出口的东面高处。

  群友“沛然”和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史地专家张海鹏,以及晨报记者,对这块区域进行了摸底,发现城墙在棉花街靠江边处拐了个直角,城墙下还有路基。

  重庆筑城依山就势,但拐直角肯定事出有因——结合几十张地图发现,棉花街以前先后叫千厮门正街、行街,一个世纪以来这条街的走向未变,以前从千厮门进城就是千厮门正街,也就是现在的棉花街中段,发现城墙拐角的地方,契合道路走向。

  16日,市文遗院副院长袁东山来到现场,认为千厮门主城门的位置就在这里:“从考古角度上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千厮门主城门的右半边了,稍微刨一下,千厮门就能露出来。”

  袁东山说,这个位置就是以前的千厮门正街延伸线和城墙线的交点,再加上门的朝向、进城石阶梯坎的走向和布局等,足以确定就是千厮门主城门的位置。

  两大证据锁定位置

  证据一:千厮门正街与城墙的交会

  无论是在相对抽象的《重庆府治全图》上,还是在民国时期已经非常精准的各种重庆老地图上,均标注千厮门正门进城之后,就是千厮门正街,而千厮门城门右侧墙的位置,就是千厮门正街和城墙的交会处。遗憾的是,拐角往里的位置都已被大量砖石掩埋,需要进一步发掘才能确定。

  证据二:进城通道终点

  这次考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连接千厮门正门的进城通道。该通道为缓坡梯坎,方向与城门朝向基本垂直,正对嘉陵江来水方向。张海鹏介绍,“这段进城通道,其尽头就在疑似城门位置,其他方向均为陡崖,不可能继续往前走,只有往南可以通过城门进城,这个通道尽头的位置,也必然就是城门的位置。”通道南侧为城墙,高约5米,为条石垒筑,年代应为清代;北侧为高约10米的堡坎,上部为条石垒筑,年代应为清代甚至更早,底部为基岩,发现有数个深数米的人工凿砌的岩洞,疑似古代崖墓。

  记者沿通道的方向望出,正好是千厮门大桥南桥头位置,也恰是嘉陵江来水方向。

  专家建议:打造母城历史文化通道

  袁东山介绍,“此次定位的是千厮门的正门,也是临嘉陵江的两个开门之一,还是重庆最古老的城门之一,至少宋代就已出现。”袁东山说,“从目前千厮门遗址情况来看,城墙保存较好,规模也较大,考古挖掘和修复打造的难度很小,只需较小的投入,就能完成千厮门城门、城墙、石阶梯道的修复和复原,从而作为重庆古城步行系统的关键节点,下接洪崖洞,上连上半城,把这一条带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都市旅游资源贯串整合,成为重庆母城重要的历史时空步道走廊。”

  历史上的千厮门: 重庆人的衣柜

  民谣《重庆歌》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经千厮门集散的货物中,最重要的是棉货,即棉花、棉纱、棉布三种商品,又称花纱布。晚清以来,棉货业一直是重庆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商业行业,而运送棉货的木船,按行帮规定,主要集中停靠在嘉陵江边的千厮门码头,为便于就近交易,棉货行帮多在棉花街一带开店经营,久而久之形成规模,因此得名,沿用至今就是“棉花街”。

  张海鹏说,“清光绪年间的两张地图上对此都有记载,《重庆府渝城图》上有‘千厮门正街,尽是花布行’的注记,《重庆府治全图》中则标注千厮门进城后右手就是花帮公所,到了民国时期,棉货同业公会也设立于此。可以说,当时的千厮门,就是重庆人的衣柜。”(记者 涂源)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