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正文

“打窗楼”一举成名 王育红:一曲姚腔一生缘

发布时间:2016-11-20 09:54:23  |   来源:中国宁波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DH024
  人物  名片:  王育红,姚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从事姚剧表演36年,曾主演《强盗与尼姑》《沙场泪》《野杨梅》《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

  人物

  名片:

  王育红,姚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从事姚剧表演36年,曾主演《强盗与尼姑》《沙场泪》《野杨梅》《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五月杨梅红》《格格蓝齐儿》等剧目,在浙江省历届戏剧节中荣获优秀小百花奖、演员一、二等奖,数次荣获宁波市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及宁波市“十大戏曲明星”称号。

  □赵淑萍

  “山门离别情悠悠……”这是姚剧《强盗与尼姑》中的经典唱段。这个唱段,王育红从17岁开始唱到了现在。团里的那些男角,寿建立、楼利辉、景洁丰、黄利明等都跟她搭档过。观众百听不厌,她每一次唱都是那么动情。那娇羞动人的眼神、婀娜的身姿,完全还是17岁时的情态。

  从艺36年,王育红塑造了许多个角色。有淳朴热情的农家少女,有温柔娴静的大家闺秀,有善良坚韧的年轻寡妇,有俏丽能干的小媳妇……甚至她还演过反面角色,演什么像什么。无论是参加省戏剧节调演,还是送戏下乡,无论在都市的舞台,还是在农村的临时戏台,她都演得认真,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毫不懈怠,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打窗楼”一举成名

  王育红的艺术道路很顺,这缘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自身的艺术素质。她的父亲原来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擅长吹小号,在全国拿过奖。母亲是位戏迷,越剧、姚剧都爱看。她的四叔,是姚剧团的专业作曲,四婶又是越剧演员。“那年月戏曲可真是红火。人们看戏买票,要排长长的队。因为四叔四婶的关系,我们总是不愁票。”王育红说。母亲带着幼小的王育红看戏,她常常挤坐在两个座位之间,抬着头凝神看,目不转睛。有谁知道,经常带她看戏的妈妈后来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她在余姚的每一次演出,妈妈都去看。

  13岁那年,王育红如愿考入宁波地区姚剧训练班。由姚剧前辈刘芙蓉、费凤鸣授艺。她非常刻苦,寒冬一大早,就起来上龙泉山吊嗓子,常常冻得满脸通红,手指僵硬。第二年她开始登台表演。记得有一回,她发高烧,但戏是她主演的。老师请了医生来到剧场,在后台给她打点滴。还没打完,该上场了,医生拔掉针头,她就晕乎乎地上去,晕乎乎地把一出戏都演了下来,居然观众的反响很好。可能就是因为基本功特别扎实吧。

  在导演张凌溪的指导下,她扮演传统戏《打窗楼》中的张桂英。《打窗楼》是姚剧的原创小戏,唱作念打要求很高。一边是密集的动作,一边是唱,都要唱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练这出戏,王育红也不知道腿磕破了几回,声音哑了几次。这出戏她硬啃了下来。正赶上浙江省首届小百花会演,她在舞台上乳燕展翅,雏凤试音,一鸣惊人,荣获省优秀小百花奖。此外,还有一个传统戏《双推磨》,由锡剧移植而来。王育红演的苏小娥,那真是一个美!一身布衫、甜甜的嗓音、优美的动作,还有念白也是柔柔的特好听。这两个传统小戏,王育红从少女时期演到中年,在全国戏曲活动中演,还到台湾地区及日本去演,收获了不少奖项。

  在姚剧班学习期间,她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她知道,自己从艺早,文化是短板,所以非常重视文化学习。一次老师讲解“漱玉”两字,这个“漱”字她不认识,不理解文字的内涵,自然谈不上塑造形象。“一个生得明眸皓齿的少女,在溪边喝着那甜蜜可口、清凉沁脾的泉水时,露出一颗颗玉一般的牙齿……”老师给“漱玉”两字做出富有形象思维的解释。回来后,她又查字典,原来漱玉就是“泉流漱石,声若击玉”,这是多美的意境啊。为此,她真的到了泉水边,站了好长时间,去体味“漱玉”的境界。

  “小尼姑”惊艳省戏剧节

  姚剧班学习四年后,王育红进了专业剧团。当时,姚剧团正创排大型历史剧《强盗与尼姑》。《强盗与尼姑》可以说是姚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是一部艺术品位相当高的的历史剧,完整、严谨,有思想意义。姚剧舞台上出现了革命先驱秋瑾、鲁迅和王金发的形象,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当时,剧团领导决定起用新人,让王育红饰演王金发夫人沈月娥一角。当时,沈守良、寿建立等姚剧名家在表演上驾轻就熟,她初出茅庐,懵懵懂懂。跟寿建立对戏,她战战兢兢。两人演夫妻,寿建立一个灼灼的眼神过来,她连忙避开,不敢去对视。她跟柯东琴演母女,其实柯东琴只比她大两岁。剧情越是凄凄惨惨,需要哭哭啼啼,两人越是要笑场……

  经过前辈的启发引导,王育红最终正确把握了角色,表演收放自如。该剧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共获13项18个奖项。作为县级剧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她才17岁。

  参加省戏剧节,对演员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接下来,王育红在《野杨梅》中成功塑造了女主角杨梅儿一角。杨梅儿是一个当代青年妇女,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天赋,但因为农村残余的封建思想和习俗,她坠入了命运的深渊。对于这样一个情感变化大而内心世界又极为复杂的人物,要准确地把握并体现,确非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王育红知难而上,终于获得了成功。她在宁波市第三届戏剧节上获得“宁波市十大戏曲明星”称号,继而又在省第四届戏剧节上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

  后来,她在《传孙楼》中扮演喜剧型的李多多,《龙铁头出山》中扮钱蓉蓉,《鸡公山风情》中扮丹丹,《五月杨梅红》中扮春梅,在省现代戏调演及省第五届、第六届和第十二届戏剧节中连连获奖。她塑造的各种类型的人物,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独具个性,各富光彩。

  “秋香送茶”送进了世博园

  2010年5月,“河姆渡之约”文艺演出在世博会上精彩呈现,其中有一个节目是姚剧传统小戏《秋香送茶》。“秋香”一角原由姚剧团青年演员黄飞表演,不巧她在排练时扭伤了脚。离世博园的演出只有两天时间,余姚市文化局连夜开会讨论,领导最终决定让王育红顶上。王育红此前没有演过这个戏,这个戏长10分钟,唱词多,男女演员之间互动性很强。时间紧迫,她通宵背唱词,第二天又跟搭档楼利辉反复磨合。终于,该戏在世博园大获成功。

  姚剧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努力拓展题材,打造精品,在都市的舞台上绽放光华。二是接地气走市场,送戏下乡演传统戏。在剧团里王育红辈分高,资历深,但她从不居功自傲。春节前后,王育红随团去农村里演出,常常一演就是一星期,连轴演二十多场。当地的老百姓都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们,他们也深受感动。有一次,在慈溪的一个小村,在简单搭建的台上演《半把剪刀》。演着演着,下起倾盆大雨。雨从戏台上的盖布渗透进来,越来越大。演员们本来想停止演出,但是台下的观众,有的撑了伞看,有的跑到戏台两侧有点遮掩的地方看。看观众热情这么高,演员们就继续演。雨水从戏台里漏下,把他们脸上的妆都冲花了。

  如今,王育红不仅认真演戏,还肩负起姚剧“传帮带”的担子。她辅导团里第七代、第八代演员,还到肖东小学去给小戏迷们教戏、排戏。她跟戏迷走得很近,有一位叫“谈笑一生”的戏迷,虽然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但特别喜欢姚剧,经常组织业余戏曲活动。只要他来请,王育红二话不说,就会赶去。

  有人说“做一行怨一行”,可王育红从来没怨过。她真心爱家乡的地方戏。一唱起来,她就觉得浑身有力量,青春焕发。三十多年来,她坚守舞台,姚腔姚韵已经渗入了她的灵魂和血液里。

陈燕

非遗江苏
人文江苏
出行指南针
智慧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