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 正文

朝阳门锅贴饺 吃的是家乡味

发布时间:2015-12-11 10:16:00  |   来源:安徽电视台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许竹
朝阳门锅贴饺 吃的是家乡味

巢湖市朝阳门“上海小吃部”的锅贴饺每天都卖得十分火爆。
师傅正在加工锅贴饺。
老板正在包饺子馅。
没有进锅前的锅贴饺。
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来这里吃锅贴饺。

  60后的赵萍芝30年前就住在巢湖市的朝阳门里,那时,她经常起个大早,拿着家里的铝锅来饺子店排队,现在家早就搬到了十几公里外,只要到了周末,赵萍芝两口子还是要来这里吃饺子。

  80后的陈蓉现在和老公在海南工作,如今身怀六甲的她却常常思念家乡的朝阳门锅贴饺,只要回老家,她一定要来吃饺子。在陈蓉高中同学的微信群里,大家但凡聊起家乡美食,朝阳门锅贴饺永远占据着“头条”的位置,因为在他们心里,那不仅仅是一盘锅贴饺,更是一份浓浓的家乡情。

  你不知道的朝阳门

  朝阳门位于巢湖市中心地带,对面就是市少年宫,旁边就是巢湖人俗称的少年宫桥,也称团结路桥,过了团结路桥,就是巢湖的商业中心,这座石桥也恰巧成了历史韵味的朝阳门与现代气息浓郁的商业街的分界线。

  即使是现在的朝阳门,它还保留着老城楼的模样。据《康熙·巢县志》载:“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严宏建造城垣周十二里,高二丈三尺,厚六尺,上建四门城楼,南为迎熏门,北为拱极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滨湖门。”这是关于朝阳门最早的记载。1938年4月,日军铁蹄踏入巢城,大肆破坏建筑物和文化中心,朝阳门一带几被夷成平地。1947年2月,日本宣布投降的两年后,《黄麓导报》创刊,社址即在当时巢城朝阳门内的孔家大院。报头“黄麓导报”四字,为名誉社长张治中亲笔所书。

  解放后,随着新城市的改造建设,城区内残余的古城墙大多被推倒拆除,四座城楼亦不复存在。1988年,朝阳门市场作为当时市内最大的综合市场开业,市民们奔走相告。

  上世纪90年代,朝阳门内的红棚子大排档昭示着火锅时代的开启,再然后,火锅的就餐环境越来越讲究,逐渐搬离朝阳门,红棚子火锅时代就此终结。

  这里的锅贴让人心动

  二十多年来,今天的朝阳门依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最火的当属早点摊子,而早点里最火爆的非那家锅贴饺莫属。如果你去巢湖,你的巢湖朋友一定会热情地留你住宿一晚,因为第二天一早他要带你去尝尝最具特色的早点——锅贴饺,他还会跟你说,来巢湖,不吃一盘朝阳门锅贴饺和凉拌干丝,你就等于白来。

  星期六的早晨,如果你在8点以后起床,晃晃悠悠地来到朝阳门吃锅贴饺,那你就只有排着长队静静等候了。没有电子叫号和美女服务员,只有一群围着火炉、拿着空盘子,一边叫着“我的饺子好了吗”、“我要20个”焦急等待的顾客。没秩序,不喜欢?巢湖人会告诉你,吃的就是这个气氛,等的就是这个味道。当你拿着一盘热气腾腾,在铁锅里炕得外焦里嫩的饺子出现在你面前时,一切都不再重要,赶紧吃吧!

  这里的饺子个头大,肉馅饱满,外面泛起一层黄油色,下面一层硬硬的焦色,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起来咬上一口,肉香味和饺皮味混在一起充满整个口腔,“好吃的连老婆都可以不要了。”难怪有人吃了会这样说。

  一口锅贴饺,满满是乡愁

  “明天早上去朝阳门七(吃)饺子啊。”这是巢湖人周末约起来最常用的一句口头语。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在巢湖,如果你想请姑娘去喝咖啡、泡酒吧可能没人会理你,如果你约她去朝阳门锅贴饺店里吃早茶,她说不定会答应同行。

  说起要来采访朝阳门锅贴饺,李雪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李雪是一个27岁的巢湖女孩,与她生活在同一时期的70后80后90后巢湖人,几乎都是吃着朝阳门锅贴饺长大的。“小时候,奶奶家住在护城河边,每到周末早晨,我要睡懒觉,奶奶知道我喜欢吃这家的饺子,就会早早拿着锅去排队。”李雪说着说着,好像被什么戳中了,眼里泛着泪光,奶奶现在早已满头白发,身体很不好,可是在外地上班的李雪却很少有机会回家探望。“饺子店还是那个地点,饺子还是那个味道,可是奶奶的身体却再也没法回到从前了。”

  见到赵萍芝时,她正和老公在店里的一个拐角处吃饺子,一盘锅贴饺,一盘生煎包,一盘凉拌干丝,几十年来,这老三样几乎从未变过。赵萍芝今年48岁,用当地话说,他们两口子都是非常考究的人。三十年前,赵萍芝就住在朝阳门里,步行到饺子店也只要五分钟时间。“早上起好早,拿着家里煮稀饭的锅就来排队了。”赵萍芝自诩为店里的“死忠粉”,“吃了这么多年,味道没变,位置没变,老板也没变,连早点的种类都没怎么变,还就吃不厌了。”赵萍芝笑着说,她化了淡妆,五官端正,年轻时应是个美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对于朝阳门锅贴饺,可谓是情有独钟。

  “我的饺子是不会变的”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大家叫了几十年的朝阳门锅贴饺,其实真正的店名叫“上海小吃部”,时光变迁,门头上的那五个大字也掉了一个,不过那个老招牌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在巢湖人的记忆中,它早已变成了“朝阳门饺子”。生意火爆、口味独特,经常会等很久才能等到一个位子,如此,老板为何不考虑扩大经营,装潢门面呢?

  “上海小吃部”门头的正下方,炕锅贴的师傅正在火炉前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老板娘亲自上阵,为每一位顾客数着饺子个数,服务员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主要负责上豆浆、凉拌干丝等和收拾桌子。老板王国平一般都会坐在旁边一间屋子里,亲手包饺子和包子,旁边摆着层层叠叠的大筛子,装满了刚刚包好的饺子。“最高峰一天卖几百筛子的饺子没问题。”

  王国平,49岁,很小就跟着父母来到巢湖,他是地地道道的巢湖人。因为父母都是上海人,一直在上海做餐饮,这家店才因此叫“上海小吃部”。1985年,“上海小吃部”正式开业,主营早餐,品种有锅贴饺、生煎包、蟹黄包等。“那个时候的口味还是偏上海风味的,有点甜。”赵萍芝记得,那个时候这里的生意就特别火爆,谁也没想到这一火就火了30年。

  1996年,王国平开始接手饺子店,那个时候,父亲就和他现在一样,不再亲手炕饺子,而是在一旁包饺子,但只要父亲在身边,他的心里就踏实。陈蓉记得,小时候去饺子店,吃的都是王国平亲手炕的锅贴饺,特别好吃。后来,王国平收了徒弟,自己也坐到了旁边的小屋,徒弟做,他看着,这么多年始终如此。“其实我现在有很多徒弟,我不来店里完全没有关系,不过我知道我不能走,我坐在这里一天,这个饺子的味道就不会变。”王国平和着肉馅说着,他是怕如果他有一天不在这里坐镇了,肉馅和饺子的口味变了,老顾客们就找不回以前的味道了。晨报星级记者张梦怡/文李远波/摄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