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 正文

孤独的邮筒:纸张传递的感情越来越少(图)

发布时间:2015-12-09 10:02:33  |   来源:中安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许竹
中安在线讯(记者檀美玲、吕艺)新年快到了,有的人想通过寄明信片或者贺卡的方式送去新年的祝福,可是去哪里寄却成了难题。曾经随处可见的绿色邮筒,如今却偏居一隅了。同样,在百度上

  中安在线讯(记者 檀美玲、吕艺) 新年快到了,有的人想通过寄明信片或者贺卡的方式送去新年的祝福,可是去哪里寄却成了难题。曾经随处可见的绿色邮筒,如今却偏居一隅了。同样,在百度上一搜,经常能看到有人问合肥哪里可以寄信件的问题。

  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候,信件是人们传达讯息的便捷方式,绿色的邮筒,曾经给多少人带去了祝福和美好的回忆。难道,这些邮筒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不见吗?

  绿色邮筒 信件的时光门

  对于写过信的人来说,曾经那段书信往来的时光太美好。多年后再翻出来看时,虽然信纸已微微泛黄,但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珍贵。

  小吴,安徽大学大三学生,他表示,看到身边有同学收到来自远方的信件或者明信片时,好生羡慕,只是可惜自己的朋友不喜欢写信,平常都是通过电话、QQ、微信联系。

  在合肥上班的白领文文则有段异国通信的经历,她的闺蜜本科后去了英国深造,因为时差和跨国的原因,两人便开始了书信往来。邮筒充当着她们的信差,如任意门一般,传送着友谊和快乐。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们写了近30封书信。之所以选择写信这一传统的方式,是因为“越洋电话很贵,而且彼此都不是热衷于煲电话粥的人;微信很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由于我喜欢邮票,所以以想看看英国邮票长什么样的由头,开始了我们之间漂洋过海的第一封信。”

  除了信件,她们还会在信封里加些小物件,比如好看的明信片,精美的小书签,树叶标本,还有拍立得的照片,抑或一个小小的发夹。“每次拆信时都会有惊喜,这些小物件不仅仅是增加了信件的厚度,还增进了我们彼此间的感情。”

  文文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收到第一封来自大洋彼岸信件的情形。“记得第一封信件上的邮票是英国女王,打开来满满两页纸,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令人激动欣喜,开着台灯细细咀嚼,仿佛回到了往日校园时光。回一封信,想象着对方收到时的心情,自己的字迹代表着那个时候的状态,时而端正工整,时而潦草不羁。”

  偏居一隅的邮筒 渐被遗忘

  记者走访了位于安徽大学老校区的邮局,绿色的邮筒就安静地站在门前,无人问津。来邮局的学生也多是寄快递或者取快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已经很少写信了,有的甚至连写信格式都不知道,最多只会给朋友寄些明信片或者贺卡。

  长江中路146号的四牌楼邮政支局,大厅里有专门的寄信件的邮筒和邮箱。工作人员介绍,邮筒里的信件每天几封到几十封不等,大多以公函为主。老年人寄贺卡的也相对较多,寄明信片的则各个年龄段的都有,还有一些游客会特意寄一些印有合肥特色风景的明信片给亲朋好友。虽然写信的人少了,但还是有人通过信件和明信片来表达问候和祝福。

  只是现在,市民寄信件只能去附近的邮局了,其他的位置已经很难找到邮筒的身影了。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邮筒,发现竟成了“垃圾箱”。

 [1] [2] 下一页

热点资讯
精彩推荐
出行指南针
每日能量榜